隔山消 - 中藥材

隔山消,中药名。为萝藦科鹅绒藤属植物隔山消Cynanchum auriculatum Rayle ex Wight的块根。具有消食健胃,理气止痛的功效。主治脾虚食少、消化不良,脾胃气滞、脘腹胀痛、痢疾等。

功效作用

功能

消食健胃,理氣止痛。

主治

1、主要用於脾虛食少、消化不良,脾胃氣滯、脘腹脹痛、痢疾等。

2、西醫診為急慢性胃炎及十二指腸炎、消化不良及其他胃機能之疾患屬脾虛挾積證者。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外用:鮮品適量,搗敷。

不良反應

1、過量服用會產生中毒反應。臨床表現為流涎、嘔吐、癲癇性痙攣、強烈抽搐、心跳緩慢等。

2、如處於痙攣之前,可催吐、洗胃及導瀉;內服蛋清、牛奶或活性炭,並服鎮靜劑預防痙攣;如發生痙攣,可針刺人中、合谷、湧泉等穴位,注射苯巴比妥或可樂靜,用水合氯醛灌腸,同時靜脈滴注5%葡萄糖生理鹽水,必要時給氧和對症治療。

3、其毒性成分不明,過去認為可能是蘿摩毒素,後認為可能是強心苷,尚需深入研究。

注意事項

過量服用易引起中毒。

化學成分

隔山消含多種混合苷,以及磷脂成分、遊離糖、維生素、氨基酸等。

藥理作用

1、對免疫系統的影響:白首烏總苷對S180肉瘤等四種瘤株在體內外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可增強正常動物及荷瘤動物的免疫功能。Car甾體苷能明顯增強免疫受抑小鼠對牛血清白蛋白誘導的遲髮型超敏反應,顯著提高免疫受抑小鼠脾抗體分泌細胞數和血清中抗綿羊紅細胞抗體效價,並可恢復和增加胸腺、脾臟的重量。

2、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白首烏總磷脂對離體蛙心有明顯的強心作用。白首烏總苷有降低機體耗氧量,延長缺氧條件下動物的生存時間,能降低血清膽固醇及對乙醯苯肼造成的溶血性貧血。

3、對消化系統的影響:白首烏總苷對肝臟有明顯的保護作用,使肝細胞內RNA及蛋白質合成增加;對乙醯苯肼造成的脂質過氧化反應有明顯的抑制作用。白首烏對D-氨基半乳糖造成的大鼠急性肝損傷有防治作用,能提高肝損大鼠的存活率,降低血清膽紅素,降低轉氨酶,顯著提高肝細胞酶的活性。

4、此外,白首烏能提高衰老動物免疫功能,清除自由基,抑制過氧化脂質生成。水溶性成分能抑制單胺氧化酶活性。總磷脂可促進家兔耳毛的生長。

相關論述

1、《本草綱目》:主腹脹積滯。

2、《分類草藥性》:消食積,下乳,補虛弱。

3、《陝西中草藥》:滋陰養血,健脾順氣,鎮靜止痛,催乳。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1、治飲食積滯,單味使用即有效,如單用粉劑,治食積飽脹(貴州《常用民間草藥手冊》);單味水煎劑治小兒痞塊(《陝西中草藥》);若與雞矢藤、雞內金同用,可治小兒疳積,宿食不消(《四川中藥志》)。

2、治脘腹脹痛,常配青木香、砂仁治脾胃氣滯之脘腹脹痛;若與柴胡、香附、白芍等同用,可治肝鬱氣滯的脅痛食少。

3、治乳汁不下或不暢,單用本品燉肉食以催乳(《陝西中草藥》)。

4、治肝腎虧虛,精血不足之腰膝痠軟,陽痿遺精,頭昏耳鳴,失眠健忘,鬚髮早白,脫髮。單用久服有效。腎虛腰痛、足膝痠軟,配續斷、懷牛膝、杜仲等;陽痿遺精,配菟絲子、淫羊藿等;頭昏耳鳴、失眠健忘,配當歸、酸棗仁、遠志、合歡皮等;脫髮,配雞血藤、當歸等。

5、治脾胃虛弱,食慾不振,小兒疳積,常配雞內金、山楂、麥芽等同用。

6、治癰瘡紅腫,燙傷,毒蛇咬傷等,均可用鮮根、葉搗爛外敷。湯火燙灼,可研粉調塗;毒蛇咬傷,可加青木香、杜衡研粉服。此外,用於產後腹痛,可取白首烏加生薑、紅糖、黃酒同燉服。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9-11月採收,洗淨,切片,曬乾。

炮製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篩去灰沙。洗淨,潤透,切薄片,乾燥。

儲存方法

儲存方法

貯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

藥材鑑別

藥材性狀

根圓柱形或紡錘形,長10-20cm,直徑1-4cm,微彎曲,表面白色或黃白色,具縱皺紋及橫長皮孔,栓皮破裂處顯黃白色木部。質堅硬,折斷面不平坦,灰白色,微帶粉狀。氣微,味苦、甜。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蘿藦科鵝絨藤屬植物隔山消。

形態特徵

草質藤本。肉質根近紡錘形,長約10cm,徑約2cm,灰褐色。莖被單列毛。葉對生;葉片薄紙質,卵形,長5-6cm,寬2-4cm,先端短漸尖,基部耳狀心形,兩面被微柔毛;基脈3-4條,放射狀,側脈4對。近傘房狀聚傘兵花序半球形,有花15-20朵,花序梗被單列毛;花萼外面被柔毛;花冠淡黃色,輻狀,裂片長圓形,外面無毛,內面被長柔毛;副花冠裂片近四方形,比合蕊柱短,先端截形,基部緊狹;花粉塊每室1個,長圓形,下垂,花柱細長柱狀略突起。蓇葖果單生,披針形,長達12cm,直徑約1cm。種子卵形,頂端具長約2cm的白色絹質種毛。花期5-9月,果期7-10月。

分佈區域

分佈於山西、遼寧、江蘇、安徽、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四川、陝西、甘肅和新疆等地。

道地產區

主產於四川、雲南、江蘇等地。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800-1300m的山坡、山谷或灌木叢中、路邊草地。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