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損傷患者手術時的注意事項

脊髓損傷是很難治癒的疾病,但是患者千萬不要放棄治療,為了能夠使病情得到早期的改善,務必要謹遵醫囑堅持對症治療的方式,那麼對於患者來說,在手術過程當中應該注意什麼事項呢?下面就隨小編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脊髓損傷(spinal cord injury)是指由於外界直接或間接因素導致脊髓損傷,在損害的相應節段出現各種運動、感覺和括約肌功能障礙,肌張力異常及病理反射等的相應改變。脊髓損傷的程度和臨床表現取決於原發性損傷的部位和性質。在中醫學屬外傷瘀血所致“腰痛”、“痿證”、“癃閉”等病證範疇。脊髓損傷可分為原發性脊髓損傷與繼發性脊髓損傷。前者是指外力直接或間接作用於脊髓所造成的損傷。後者是指外力所造成的脊髓水腫、椎管內小血管出血形成血腫、壓縮性骨折以及破碎的椎間盤組織等形成脊髓壓迫所造成的脊髓的進一步損害。

脊髓損傷患者手術時的注意事項。

1.術中必須注意關節面的解剖復位。復位後,應將踝關節作背伸及蹠屈活動,觀察活動有無障礙。如有障礙,提示覆位不良。有條件時,復位後攝正、側位X線片,證實解剖復位後再用螺釘內固定。

2.臨床上多見雙踝或三踝骨折,而且常合併脛腓關節分離或距骨脫位。因此,應結合具體骨折,靈活應用。一般原則大致如下:

⑴雙踝骨折先行內踝的切開復位內固定,外踝骨折可試手法復位,如失敗,再行切開復位。

⑵三踝骨折應先取俯臥位,復位內固定後踝骨折,復位時助手應將傷足向前牽引,先整復距骨的後脫位,並在牽引下術者復位和內固定後踝;然後改仰臥位,復位固定內、外踝。

⑶內踝骨折合併脛腓關節分離和腓骨下段骨折時,應先切開腓骨下端,直視下復位腓骨及脛腓下關節,用螺釘貫穿固定脛腓下關節[圖4],以保證踝穴的正常寬度。然後切開復位內踝骨折。

踝關節骨折術後應用石膏託外固定於功能位(踝屈90°,足中立),抬高傷肢。術後10~14日拆線,換管形石膏固定,即可持拐下地,不負重行走。8~10周後骨折多已癒合,可去外固定,進行功能鍛鍊,但半年內應注意避免扭傷。

綜上所述介紹了脊髓損傷患者手術時的注意事項,希望能夠引起大家的注意,對於患有脊髓損傷的人來說,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態積極的治療,因為只有透過有效的治療措施才會使身體得到康復,並且術後還要多加護理,病情才能好的更快。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