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睡全身乏力的真實原因

全身乏力嗜睡是很多人日常生活中都經歷過的體驗,這種昏昏欲睡的狀態實在是讓人很煎熬,那麼到底是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僅僅是因為睡不夠嗎?

中醫認為嗜睡症病機大多是由中氣不運所引起的,中氣即是脾胃之氣,祖國醫學有脾困人則困之說。

根據中醫理論中的“陽”主動,“陰”主靜。所以陽氣不足、陰氣有餘時也會出現嗜睡症。《靈樞.寒熱病》篇說:“陽氣盛則,嗔目,陰氣盛則瞑目”說明了嗜睡症的病理主要在於陰盛陽衰。《脾胃論,肺之脾胃虛論》“脾胃之虛怠惰嗜臥”《丹溪心法、中溼》:“脾胃受溼,沉困無力,怠惰嗜臥”。亦有病後或高齡陽氣虛弱,營血不足睏倦無力而多寐者。根據嗜睡症的病因病機將其分為五型:

一、痰溼困脾:多見於形體肥胖之人,胸悶,納呆,大便不爽,痰多返惡,身重,嗜睡,舌苔白膩,脈孺緩。

二、脾氣不足:多見於病後或高齡人,神疲食少,食後睏倦嗜睡,懶言,易汗,舌淡苔薄白,脈虛弱。

三、肝鬱脾虛:長期憂愁思慮,精神萎靡不振,頭昏欲睡,多夢時有兩脅不適,納呆食少,大便不利,舌苔薄白或稍膩,脈玄細或澀。

四、血虛:面色萎黃無華,納呆食少,精神萎靡,心悸氣短,懶言,頭暈目眩,舌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

五、溼濁矇蔽:頭重如裹,口乾粘不思飲水,胸悶不飢,二便不利,舌苔厚膩。精神高度緊張或疲勞過度加之雨淋後而產生的嗜睡。內經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頭為諸陽之會,若被溼濁矇蔽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則睏倦嗜睡。對於治療建議採用“醒脾開竅湯”,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加減用藥針對性強,對症治療無毒副作用,治療效果是甚佳。

從中醫的角度來解讀嗜睡、全身乏力似乎顯得比較細緻,能夠精確地知道自己是哪種型別的嗜睡也可以幫助我們更加準確地去克服嗜睡症。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