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苓甘露散 - 方劑

桂苓甘露散,中医方剂名。出自《宜明论方》。为祛暑剂,具有祛暑解表之功效。主治暑湿证。症见发热头痛,烦渴引饮,小便不利,及霍乱吐下。临床常用于治疗中暑、尿道感染属暑湿者。

  • 名称:桂苓甘露散
  • 出处:《宜明论方》
  • 分类:祛暑剂-祛暑解表
  • 功用:清暑解热,化气利湿
  • 主治:暑湿证

歌訣

桂苓甘露豬苓膏,術澤寒水滑石草;清暑化氣又利溼,發熱煩渴吐瀉消。

組成

茯苓一兩(30g),甘草(炙)二兩(60g),白朮半兩(15g),澤瀉一兩(30g),官桂(去皮)二兩(15g),石膏二兩(60g),寒水石二兩(60g),滑石四兩(120g),豬苓半兩(15g)。

用法用量

1、現代用法:亦可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2、古代用法:上藥研末。每服9克,溫湯調下,生薑湯尤良。小兒每服一錢(3克)。

功用

清暑解熱,化氣利溼。

主治

暑溼證。發熱頭痛,煩渴引飲,小便不利,及霍亂吐下。

方義

本證多由暑熱內侵,水溼內停所致,治療以清暑解熱,化氣利溼為主。暑熱內侵,故發熱頭痛;熱盛傷津,煩渴引飲;溼盛於裡,膀胱氣化不利,故見小便不利;暑溼內盛,內傷脾肺,升降失司,清濁相干,故見霍亂吐下。方中滑石清解暑熱,利水滲溼,故為君藥;石膏、寒水石清暑解熱,為臣藥;豬苓、茯苓、澤瀉以利水祛溼;白朮健脾而運化水溼;官桂助下焦氣化,使溼從下焦而出,上無味均為佐藥。甘草益氣調藥,清利而不傷正,為佐藥。

配伍特點

其奏清暑解熱,化氣利溼之功,使脾胃升降之機得復.則暑消溼去,諸症自愈。

運用

1、本方是祛暑利溼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發熱頭痛,煩渴引飲,小便不利為辨證要點。2、本方可用於中暑、尿路感染屬暑溼者。

加減化裁

如暑熱較輕,可減石膏、寒水石的用量,或以西瓜翠衣、蘆根、竹葉代之;若水溼中阻,嘔惡腹脹者,可加藿香、佩蘭以芳香化溼;若水瀉暴注,可去豬苓,減三石用量,加人參、藿香、葛根、木香等。

使用注意

因本方清暑利溼之力較強,故主要適用於暑熱盛,溼邪重之暑溼重證。若一般的傷暑輕證,或汗瀉過多,氣液大傷均不宜使用本方。

重要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黃帝素問宣明論方》卷6:“治傷寒中暑,冒風飲食,中外一切所傷,傳受溼熱內甚,頭痛口乾,吐瀉煩渴,不利間小便赤澀,大便急痛,溼熱霍亂吐下,腹滿痛悶,及小兒吐瀉驚風。”2、方論選錄張秉成《成方便讀》卷3:“夫暑溼一證,有傷於表者,有傷於裡者。在表者邪留經絡,當因其輕而揚之;在裡者邪留臟腑,非用重劑清熱利溼,終歸無濟;石膏、寒水石大寒質重,直清肺胃之熱;滑石寒能清熱,滑能利竅,外開肌表,內達州都;豬苓、茯苓、澤瀉導溼於下,從小便而出,然溼為陰邪,無陽不能化,雖利溼而溼亦不能盡除,故用肉桂之辛熱,以散陰邪;加白朮扶土和中,安內攘外。此方用三石以清上焦,五苓以利下焦,甘草以和上下,亦治暑之大法耳。”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