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空洞症治療週期是多久

  脊髓空洞症這樣的疾病發生之後嚴重的影響了患者的健康,一旦出現了這樣的疾病我們更加不應該忽視治療,要在患病的時候及時正確地採取治療措施,這樣才是疾病有效康復的關鍵,所以就請小編來為大家講述脊髓空洞症的治療方法到底有什麼呢!

  脊髓空洞症是一種緩慢進展的脊髓退行性病變,其病理特徵是髓內有空洞形成及膠質增生。於1827年始應用脊髓空洞(Sy-rlng-omyalia)的術語予以定名。迄今病因尚未最後肯定。目前大部分學者認為脊髓空洞症不是單獨一種病因所造成的一個獨立病種,而是由多種致病因素造成的徵群。其中大孔區畸形或梗阻是導致空洞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臨床主要症狀是受損節段的分離性感覺障礙,下運動神經元障礙以及長傳導束功能障礙與營養障礙。

  中醫學中無脊髓空洞症的病名,根據其臨床首先表現為肌膚麻木,不知溫痛,當歸屬於“痱證”之中,痱即廢。《靈樞・熱病》曰:“痱之為病也,身無痛者,四肢不收。”隋代《諸病源候論》中,又提出風痱:“身體無痛,四肢不收,神智不亂,一臂不隨者,風痱也。”故現代有以“風痱”立名的。然而,隨著脊髓空洞的發展,又可出現手及前臂肌肉軟弱和萎縮,則又可歸屬“肉痿”之證。誠如張志聰曰:“痿者,四肢無力萎弱,舉動不能,若萎棄不用之狀。”張介賓曰:“精氣耗傷,故肌肉不仁,發為肉痿。”基於脊髓空洞症進展緩慢,早期難以明確診斷,故待確診後延請中醫診治者,大多已有肌肉痿廢之症,故中醫臨診一般均診斷為“痿L”。

  中醫藥治療脊髓空洞症的報道,首見於1965年,嗣後,陸續有報道,最多的有以益髓沖劑治療脊髓空洞症等脊髓疾病104例的臨床療效觀察,有些報道中基本肯定了地黃飲子及針刺的療效,還有用國產KJ・C-4型K離子痛閾測定儀,以穴位做標記,分別在用藥前後測定病側的雲門、乳根、曲池、合谷、肩榭穴的痛閾,結果說明中藥治療脊髓空洞症不僅表現在主觀自覺症狀的改善,並在客觀上予以證實。

  脊髓空洞症比較常見的症狀有哪些

  1.自主神經損害症狀:空洞累及脊髓(頸8頸髓和胸1胸髓)側角之交感神經脊髓中樞,出現Horner綜合徵,病變損害相應節段,肢體與軀幹面板可有分泌異常,多汗或少汗症是分泌異常的惟一體徵,少汗症可侷限於身體的一側,稱之為“半側少汗症”,而更多見於一側的上半身,或一側上肢或半側臉面,通常角膜反射亦可減弱或消失,因神經營養性角膜炎可導致雙側角膜穿孔,另一種奇異的泌汗現象是遇冷後排汗增多,伴有溫度降低,指端,指甲角化過度,萎縮,失去光澤,由於痛,溫覺消失,易發生燙傷與碰,創傷,晚期病人出現大小便障礙和反覆性泌尿系感染。

  2.運動症狀頸:胸段脊髓空洞症影響脊髓前角,出現一側或兩側上肢弛緩性部分癱瘓症狀,表現為肌無力及肌張力下降,尤以兩手的魚際肌,骨間肌萎縮最為明顯,嚴重者呈現爪形手畸形,三叉神經下行根受影響時,多發生同側面部感覺呈中樞型痛,溫覺障礙,面部分離性感覺缺失形成所謂“洋蔥樣分佈”,伴咀嚼肌力弱,若前庭小腦傳導束受累,可出現眩暈,噁心,嘔吐,步態不穩及眼球震顫,而一側或兩側下肢發生上運動元性部分癱瘓,肌張力亢進,腹壁反射消失及Babinski徵陽性,晚期病例癱瘓多加重。

  我們在透過閱讀完小編的介紹之後已經對於脊髓空洞症的治療方法有了瞭解,一旦出現了這樣的疾病並不是很好康復,但是我們也不要忽視了治療要在患病的時候,及早做好治療,抓住最佳的治療時機這樣才是疾病康復的關鍵。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