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對卟啉病的病因病機是怎樣認識的?

  中醫認為,卟啉病的腹痛原因早期多與氣鬱有關,進一步發展由氣及血,可由出血、瘀血引起劇烈腹痛,後期因氣血耗傷而出現氣血虧虛之象。

(1)肝氣鬱結

卟啉病的發病與情志關係頗大。中醫認為,肝為將軍之官,性動而主疏洩。若情志抑鬱或急躁暴怒皆能傷肝,肝失調達,疏洩不利,氣阻絡痺。由於氣機阻滯,腹氣不通,不通則痛,因而出現腹痛。

(2)瘀血停著

氣鬱日久,血流不暢,逐漸積滯而成瘀血,阻塞脈絡而發生腹痛,亦即蓄血證。這種腹痛的特點是“每痛有處不行移者是也”。

卟啉病在婦女中的發病率較高,產後多見,與瘀血有關。《婦人大全良方》說:“產後小腹作痛,由惡露凝結,或外寒相搏,若久而不散,必成血瘀而脈不調。”

(3)溼熱蘊結

部分卟啉病患者除有腹痛外還同時出現黃疸,這與溼熱有關。溼熱產生的原因可分為感受溼熱外邪和飲食不節兩個方面。

溼熱之邪,入侵人體內阻中焦,鬱而不達,使脾胃運化失常,溼熱交蒸於肝膽,致使肝失疏洩,膽汁外溢,浸漬於肌膚,下注膀胱,使身目小便俱黃。

飲食不潔,酗酒過度,或飢飽無常,皆能傷脾敗胃,以致運化功能失常,溼濁內生。不正常的卟啉代謝產物當屬濁邪之列,溼邪鬱而化熱,溼熱燻蒸於肝膽,膽汁不循常道,浸染肌膚而發黃。

(4)氣血虧虛

卟啉病日久不愈,耗傷氣血而致氣血兩虛,則又可進一步加重腹痛。這類腹痛在古籍裡也有記載,如《景嶽全書》說:“氣血虛寒,不能營養心脾者,最多心腹痛證,然必以積勞積損及憂思不遂者,乃有此病,或心脾肝腎,氣血本虛,而偶犯寒氣及飲食不調者,亦有此證。”再如《諸病源候論》說:“虛勞者,髒氣不足,復為風邪所乘,邪正相干,冷熱搏擊,故心腹俱痛。”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