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竇炎、鼻息肉不再復發的關鍵―鼻內鏡手術

  慢性鼻竇炎是以鼻塞、流膿涕、頭昏、頭痛、嗅覺減退為主要表現的疾病。本病病程較長,可數年至數十年,反覆發作,經久難愈。慢性鼻竇炎絕大多數是鼻竇內的多種細菌感染,致病菌以流感桿菌及鏈球菌多見。

  鼻息肉是鼻、鼻竇粘膜的慢性炎性疾病。以極度水腫的鼻粘膜在鼻腔形成息肉為臨床特徵,變態反應和慢性炎症為主要病因。臨床可表現為進行性鼻塞、打噴嚏、鼻涕增多、嗅覺障礙等症狀。單側息肉生長過大時,外鼻可發生畸形,鼻樑變寬而膨大形成“蛙鼻”。鼻塞所造成的長期張口呼吸可繼發慢性咽炎。

  影響慢性鼻竇炎療效的因素

  準確綜合評估慢性鼻竇炎鼻內鏡手術的療效,應該從鼻竇炎的臨床分期,合併的系統疾病,術式,圍手術期的藥物治療,鼻竇炎術後內鏡觀察,症狀和體徵的改變等多因素考慮。鼻內鏡手術的成功在於鼻竇形成良好的通氣和引流。因而手術後一定要定期複診, 進行術腔的清理,將新生的肉芽或者囊泡去除,以保證手術效果,這種複診時間要持續半年時間。同時需要堅持區域性用藥 , 區域性使用激素類藥物可以減輕區域性的炎症反應,從而降低複發率。

鼻內鏡手術與傳統手術的比較

  傳統的鼻竇手術最大的缺點是由於視野缺乏,病灶不能清除徹底,以及將鼻竇內的全部內容物包括粘骨膜切除造成術後纖維骨質增生,竇腔狹窄,病變易復發。功能性鼻內鏡手術治療鼻竇炎、鼻息肉目前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它藉助內窺鏡的良好照明,能夠清晰的觀察鼻腔深部結構,並透過發揮切割器對微小病變能徹底清除的優點,將傳統的根治性或者全部刮除鼻竇內粘膜的破壞性手術,轉變為在徹底清除病變的基礎上,儘可能的保留鼻腔及鼻竇的正常粘膜和結構,形成良好的通氣和引流,促使鼻腔、鼻竇粘膜的形態和生理功能恢復的功能性手術。並可以根據病變的嚴重程度,依靠鼻腔及鼻竇的自身生理功能的恢復,來達到治癒鼻竇炎和鼻息肉的目的。

慢性鼻竇炎的危害及最佳治療

  慢性鼻竇炎其病因多為急性鼻炎、鼻竇炎未能及時合理治療或急性炎症反覆發作所致。其他病因與急性鼻竇炎基本相似。一般人以為慢性鼻竇炎僅僅是鼻塞、流膿涕、頭昏、頭痛,依靠口服抗生素、使用滴鼻藥就行,其實慢性鼻竇炎的炎症,可擴充套件到鄰近組織或器官,引起下列併發症:可發生球后視神經炎,導致失明;易發生骨髓炎;可發生眼眶骨膜炎或骨膜下膿腫,甚至發生眼眶蜂窩織炎;顱內併發症雖極少發生,但很危險;還可以下行感染,引起咽炎、扁桃體炎、氣管炎、支氣管擴張等,也可引起關節、心、腎等處的併發症。目前治療慢性鼻竇炎的最佳選擇是採取鼻內鏡手術治療,具有創傷小、手術中及手術後痛苦小、手術徹底及術後不易復發等優點,並可以使手術進行到以前不易到達的區域,是治療鼻竇炎及鼻息肉的最理想方法,治癒率達85%以上。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