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

手足口病是一種小兒傳染疾病,現今在全球範圍內廣為流傳,在現今醫學上已經對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體進行了相關的研究,也取得了不錯的進展,下面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這些引發手足口病的病原體都有哪些吧。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型別很多,但均屬於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種Picorna、人腸道病毒屬,其型別有CA5、CA10、CA16、CA19型及EV71型,但最常見為CA16及EV71型,有的報導ECHO及CoxB組某些型也可引起,但仍沒獲得進一步證實。

從世界各國報導來看,七十年代前,主要為CA16引起,隨後EV71逐漸增多。我國八十年代以CA16為主,1989年從成人HFMD病人分離出EV71型。1998-1999年HFMD流行,各地報導均以EV71型為主,因此必須特別警惕,嚴防EV71型的流行。

手足口病病原雖然型別多樣,但卻有許多共同的生物特性,因此瞭解這些病毒共同生物特性,對診斷和防治均有參考價值。

手足口病是由多種腸道病毒可引起的,最常見的是柯薩奇病毒A組16型和腸道病毒71型。

此病以手、足部出疹和口腔黏膜皰疹或潰瘍為特徵性表現,絕大部分患者在發病後5~7天后自行緩解,少部分患兒發展為重症,通常在發病後1~4天出現中樞神經系統受累等併發症。

患者日常要注意護理,衣服、被褥要清潔,衣著要舒適、柔軟,經常更換。

剪短寶寶的指甲,必要時包裹寶寶雙手,防止抓破皮疹。

本病流行期間不宜帶兒童到人群聚集、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注意保持家庭環境衛生,居室要經常通風,勤曬衣被。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