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氣≠腳氣病 且看腳氣病該如何預防

  腳氣是很常見的疾病,很多人認為腳氣就是腳氣病,其實這是不對的,這兩個疾病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最簡單地說,腳氣可傳染,腳氣病不傳染,下面就為大家介紹腳氣病的預防措施。

  醫學上的“腳氣病”是因缺乏維生素B1引起的全身性疾病,而“腳氣”則是由真菌(又稱毒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種常見面板病,又叫腳溼氣、香港腳。

  此腳氣非腳癬

  專家介紹,腳氣病並不是我們俗話說的腳氣,腳氣病是維生素B1缺乏症;腳氣是足癬的俗名,不能將兩者混為一談。

  維生素B1又叫硫胺素,是維生素中最早被發現的一種。它能構成輔酶,參與人體的正常代謝,抑制乙醯膽鹼的活性,促進胃腸蠕動,它更作用於神經組織,所以,它又被稱為“抗腳氣病因子”或“抗神經炎因子”。維生素B1缺乏可導致消化、神經和心血管諸系統的功能紊亂。

  腳氣病發病率較低,常發生在以精白米為主食的地區,因為人體不能自己合成維生素B1,需每日從飲食中補充。

  由於年齡或受累的系統不同,腳氣病分為乾性腳氣病、溼性腳氣病和嬰兒腳氣病。

  乾性腳氣病是引起中樞與周圍神經系統損害,運動及反射功能受損。大多從手腳尖端開始,有灼痛或異樣的感覺,逐漸向手腳上端發展,手腳漸趨遲鈍,甚至痛覺,溫覺及振動感覺依次消失。

  溼性腳氣病則主要是引起心血管系統損害。表現為心臟擴大,周圍血管擴張,靜息時心動過速,氣促,胸痛,水腫。如不及時治療,可致急性心力衰竭,往往突然發生。

  腳氣病的治療很簡單,改善飲食營養外,就是口服維生素,或者加用酵母片及其他B族維生素,會很快好轉。

  媽媽吃太精寶寶得腳氣病

  由於生活質量的提高,成人的腳氣病已經很少出現,更常見的反而是嬰兒的腳氣病。患腳氣病的嬰兒開始時,面色蒼白、急躁、哭鬧不安,常被家長忽視。隨後,會出現食慾不振、嘔吐、興奮、腹痛、便秘、水腫、心跳快、呼吸急促及困難,嚴重時出現嗜睡、呆視、眼瞼下垂、聲音微弱、驚厥等。當咽喉發生水腫時,嬰兒失聲,形成獨特的喉鳴,這是嬰兒維生素B1缺乏病特有的哭聲。

  嬰兒腳氣病的發病症狀從開始至死亡往往只有一兩天,治療及時可使患兒迅速好轉,所以,當寶寶有上述症狀時,一定要及時去醫院治療。

  嬰兒腳氣病多發生於出生數月的嬰兒。當乳母嚴重缺乏維生素B1時,此時用母乳餵養嬰兒,2~5個月齡的孩子最易發生嬰兒腳氣病。一些新生兒媽媽吃得太精細,懷孕期間的主食都是精細加工的白米,自身都缺乏維生素B1,奶水中當然更是沒有維生素B1。

  哺乳期的媽媽一定不要只吃精米精面,適當地吃點粗糧;人工餵養的孩子,在選擇奶粉時要注意檢視產品外包裝上的成分表。

  多吃五穀雜糧補充維生素B1

  引起維生素B1缺乏的原因是飲食不當,如進食精磨白米;需要量或消耗量增加;吸收利用障礙;分解排洩增加。淘米和烹煮方法不當,"比如淘米過分,烹調加熱時間過長,都會讓大米中的維生素B1大量流失。"

  維生素B1在人體內貯存有限,且為水溶性維生素,容易從腎臟、汗液排出,所以需要不斷補充才能滿足身體的需要。

  維生素B1廣泛分佈於自然界植物和動物體內,但含量隨食物種類而異,而且受收穫、貯存、烹調、加工等條件影響。最為豐富的來源是葵花籽仁、花生、大豆粉、瘦豬肉;其次是粗糧、小麥粉、玉米、小米、大米等穀類食物;魚類、蔬菜和水果中含量較少。

  現在人們生活好了,五穀類食物吃得少了,即便吃,很多都是精米精面,它們雖然好吃,但維生素和礦物質在加工過程中大量損失,所以還是要適當吃粗糧。

  預防腳氣病五招

  1、大米一般不用水反覆搓擦、淘洗,以免維生素B1損失。

  2、改變不良的烹調習慣,如去米湯稀飯使大量維生素B1丟失,煮稀飯時加鹼,容易使維生素B1破壞。麵食、饅頭等發酵,最好用酵母或酒釀,要避免加鹼。

  3、按時給嬰幼兒新增一些富有維生素B1的輔食,加蛋黃、瘦肉、豆類、蔬菜等,以預防腳氣病的發生。

  4、母乳中維生素B1的含量與乳母飲食有關,因此乳母宜吃糙米、豆類、雞蛋及新鮮蔬菜。

  5、積極防治其他疾病,尤其是胃腸道疾病。

  針對腳氣病,只有多瞭解,才能在生活中做好腳氣病的預防措施,如果已經患上了腳氣病,那就要去專業的面板科醫院接受科學檢查,針對腳氣病病情的程度實治,這樣才能治好腳氣病病情。透過以上的介紹,大家對當心減肥減出了腳氣病應該有所瞭解,最後祝患者早日康復。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