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掌草 - 中藥材
巴掌草,中药名。为微子目、兰科、兜兰属植物。分布于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全草入药,性平味辛,具有止咳平喘,清热解毒,祛风止痛之功效。常用于肺结核,支气管炎,哮喘,风湿骨痛,类风湿关节炎,慢性胃痛,肠胃炎,泄泻,蛇咬伤,疮疖,跌打损伤,脾肿大。
功效作用
功能
止咳平喘,清熱解毒,祛風止痛。
主治
肺結核,支氣管炎,哮喘,風溼骨痛,類風溼關節炎,慢性胃痛,腸胃炎,洩瀉,蛇咬傷,瘡癤,跌打損傷,脾腫大。
用法用量
9-15g;鮮品30-60g,絞汁。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跌打腫痛:巴掌草搗爛,調酒外敷。(《廣西本草選編》)
2、疔瘡腫毒:巴掌草搗爛,調紅糖外敷。(《廣西本草選編》)
3、毒蛇咬傷:巴掌草30-60g,搗爛,加好白酒30-60g調勻,取汁內服,渣敷傷口周圍。(《廣西本草選編》)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四季可採,洗淨,切段,鮮用或曬乾。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蘭科兜蘭屬同色兜蘭。
形態特徵
地生或半附生植物,具粗短的根狀莖和少數稍肉質而被毛的纖維根。葉基生,二列,4-6枚;葉片狹橢圓形至橢圓狀長圓形,長7-18釐米,寬3.5-4.5釐米,先端鈍並略有不對稱,上面有深淺綠色(或有時略帶灰色)相間的網格斑,背面具極密集的紫點或幾乎完全紫色,中脈在背面呈龍骨狀突起,基部收狹成葉柄狀並對摺而彼此套疊。花葶直立,長5-12釐米,紫褐色,被白色短柔毛,頂端通常具1-2花,罕有3花;花苞片寬卵形,長1-2.5釐米,寬1-1.5釐米,先端略鈍,背面被短柔毛並有龍骨狀突起,邊緣具緣毛;花梗和子房長3-4.5釐米,被短柔毛;花直徑5-6釐米,淡黃色或罕有近象牙白色,具紫色細斑點;中萼片寬卵形,長2.5-3釐米,寬亦相近,先端鈍或急尖,兩面均被微柔毛,但上面有時近無毛,邊緣多少具緣毛,尤以上部為甚;合萼片與中萼片相似,長寬約2釐米,亦有類似的柔毛;花瓣斜的橢圓形、寬橢圓形或菱狀橢圓形,長3-4釐米,寬1.8-2.5釐米,先端鈍或近斜截形,近無毛或略被微柔毛;唇瓣深囊狀,狹橢圓形至圓錐狀橢圓形,長2.5-3釐米,寬約1.5釐米,囊口寬闊,整個邊緣內彎,但前方內彎邊緣寬僅1-2毫米,基部具短爪,囊底具毛;退化雄蕊寬卵形至寬卵狀菱形,長1-1.2釐米,寬8-10毫米,先端略有3小齒,基部收狹並具耳。花期通常6-8月。
分佈區域
產於廣西西部、貴州和雲南東南部至西南部。緬甸、越南、寮國、柬埔寨和泰國也有分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300-1400米的石灰岩地區多腐殖質土壤上或巖壁縫隙或積土處。
免責聲明:
-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