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新生兒需不需要打乙肝免疫球蛋白
1、子宮內傳播。如果母親因患某種疾病而導致胎盤通透性增加,母親體內的乙肝病毒可透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使胎兒感染乙肝病毒。但此種傳播途徑很少發生。即使胎兒真的是由此種途徑感染了乙肝病毒,出生後再接種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也不能阻斷其感染。
國內外研究表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陽性母親所生的新生兒,如果出生後立即接種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95%以上的新生兒是可以預防的。這說明絕大多數新生兒不是懷孕早期在子宮內感染的乙肝病毒,而是在分娩過程中或產後傳播。
2、分娩過程中傳播,也稱圍生期或圍產期傳播。母親在分娩時,由於子宮強力收縮,胎盤的通透性增加,母親血迴圈中的少量血液可能透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此種傳播途徑最為常見。由於乙肝病毒是在分娩時才進入新生兒體內,而乙肝病毒感染的潛伏期較長,為45~180天,此時乙肝病毒還來不及在新生兒體內建立感染。因此,如果新生兒於出生後立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屬於暴露後預防,即注入的乙肝免疫球蛋白可中和進入新生兒體內尚未建立感染的乙肝病毒,爾後由乙肝疫苗免疫產生的中和抗體將繼續預防嬰兒免受其感染,從而阻斷母嬰傳播。
3、產後傳播。如新生兒在分娩過程中未感染乙肝病毒,在出生後又未接種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陽性的母親在產後護理和餵養嬰兒過程中,在不經意間,有可能將其肉眼看不見的微量血液或體液,透過嬰兒的破損面板或黏膜傳播。但此種傳播途徑也較少見。新生兒產後傳播也可透過出生後立即接種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預防。
有人曾報告,從精子細胞中檢測到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或乙肝病毒核酸,因而認為受精卵細胞可感染乙肝病毒而使胎兒感染。但此種假設缺乏循證醫學證據。雖然從精子細胞中檢測到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或乙肝病毒核酸,但不能完全排除是由精液汙染的可能性。至今尚未證實乙肝病毒可在精子或卵子細胞中複製。如果真的像一些人認為的那樣,受精卵細胞可感染乙肝病毒,從而使胎兒感染,則新生兒在出生時就早已感染了乙肝病毒,在出生後立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也是無效的。
免責聲明:
-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