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陰白斑離你有幾步遠

聽說過外陰白斑的人都知道,這個疾病是比較難治癒的。那麼怎樣避免這個疾病的發生呢?我們先了解一下發病機制以及型別。

慢性外陰營養不良是指女陰面板、粘膜因營養障礙而引起的組織變性及色素改變性疾病。多年以來,婦產科臨床醫生常把外陰面板或粘膜變白、角化、萎縮等病變統稱為“外陰白斑”,認為它是一種癌前病變,可能發展為外陰癌,因而力主儘早行外陰切除術。而一部分病理學家不同意這一診斷術語,認為只有出現棘細胞排列不整齊,細胞大小形態不一,核深染且分裂相增多等非典型增生改變時才應診斷為“外陰白斑”。由於診斷標準的不一致,必然導致對本病認識的不統一和治療原則上的分歧。

1975年國際外陰病研究會決定取消“外陰白斑”病名,改稱為“慢性外陰營養不良”,並根據組織病理變化的不同,將其分為3種不同的型別。

1.增生型外陰營養不良

外陰營養不良主要病理改變表現為表皮層角化過度或角化不全,棘細胞層增厚,上皮腳向下延伸,真皮淺層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一般多發生在30--60歲的婦女。

主要症狀為外陰奇癢難忍,由於經常的搔抓或磨擦,大陰唇、陰唇間溝、陰蒂包皮處的面板明顯隆起增厚,有較粗糙的皺襞,也可出現區域性表皮角化伴有鱗屑或溼疹樣改變。病變部位顏色多呈暗紅或粉紅色,部分面板或粘膜呈白色斑塊狀改變,一般無萎縮或粘連。如搔抓過度,病變區常見抓痕及上皮缺損,若合併感染可能出現疼痛或潰瘍。

2.硬化苔蘚型外陰營養不良

外陰營養不良病理特徵為表皮層過度角化甚至出現角栓,表皮萎縮變薄,黑色素細胞減少,上皮角變鈍或消失,真皮淺層水腫,膠原纖維結構喪失,真皮中層有淋巴細胞浸潤。此型可發生在任何年齡組,但以中年婦女多見。

臨床症狀主要為外陰瘙癢,瘙癢程度較增生型營養不良為輕,有時伴有疼痛症狀。病變區常累及大小陰唇、陰蒂、後聯合甚至肛門周圍。病變部位面板粘膜變白變薄,大小陰唇、陰蒂萎縮,乾燥彈性差,常出現皸裂。小陰唇消失,變成平坦狀,陰蒂包皮粘連,陰道外口狹窄,造成性交困難或疼痛。

幼女期如患此病,症狀主要為小便後區域性刺激不適,或瘙癢、疼痛。檢查可見大小陰唇或肛周出現白色病損區,面板變薄,伸展性較差,但至青春期後,多數患者病變可自行消失。如在絕經期出現此病,大小陰唇面板變薄,有瘙癢和刺痛感,外陰萎縮,陰道口狹窄引起性交困難。也有人稱之為外陰萎縮型營養不良。

3.混合型外陰營養不良

外陰營養不良兼有上述兩種病變的特徵,多數表現為小陰唇、後聯合面板萎縮、變薄,色素減退呈白色,但其周圍,特別是大陰唇出現局灶性面板增厚隆起。

主要症狀也為外陰乾燥、瘙癢或刺痛。外陰白色病變刮片做脫落細胞學檢查,多數為表層角化細胞,也可見到表層超角化細胞。這些細胞巴氏染色胞漿呈橘黃色,細胞核消失,或僅可見到“核影”。一般見不到核異質細胞。

外陰白色病變的陰道鏡影象所見:增生型外陰營養不良大陰唇面板皺褶明顯增多,表皮增厚,但有一定光澤和彈性。白色病變部位皺褶展平,色素消退呈白色,表皮粗糙,有些部位可見小片狀上皮缺損,裸露出紅色基底,擦拭可見出血。

4.硬化苔蘚型外陰營養不良

外陰營養不良大小陰唇萎縮,色素消失,上皮明顯角化增厚,由於上皮脫落不均勻,鏡下見上皮表面不光滑,無彈性,失去正常光澤,顯得乾燥而粗糙,有皸裂,塗3%醋酸後上皮水腫,高低不平,以上所見多見於年齡接近絕經或已絕經的患者。

青年婦女或少女患外陰營養不良時,也有大小陰唇的明顯萎縮,但上皮角化程度較輕,表皮光滑,上皮顯得菲薄,色素減退變白,與正常上皮之間有過渡區,塗3%醋酸後表皮水腫不明顯。混合型外陰營養不良可見到以上兩種陰道鏡影象特徵,即可見到上皮明顯的增厚、角化、色素消失及面板皸裂,部分病變區又可見到上皮變薄,色素輕度消退,面板尚有一定彈性及光澤。

透過上面的介紹,結合自己的日常生活以及可能發生的症狀,我們就能瞭解外陰白斑的相關知識,並且知道該怎樣去預防和保護自己。當出現某一個或者一類症狀的時候,我們就知道怎樣去進行檢查治療,從而早日和外陰白斑說再見。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