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癲癇病的原則有哪些

  中醫治療癲癇病的原則有哪些?癲癇病是一種常見的腦科疾病,對患者的健康有很嚴重的影響。發生癲癇病應及早進行治療,這可以透過服藥、手術及中醫的方法來達到。癲癇病的治療方法很多,但中醫注治療是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的,希望下面癲癇病的中醫治療原則對您有幫助。

癲癇的中醫治療原則

  至休止期以後,證候多由實轉虛,是本虛標實而側重在“本虛”,上盛下虛而側重在“下虛”,其虛多見氣虛與陰虛,但以脾腎兩髒證候為主。按緩則治其本的原則,應以扶正培本為主。因有血瘀,痰濁阻絡的標實症在,故治療方面最宜標本兼顧,而健脾化痰,益氣活血,育陰通絡,滋陰潛陽,填精補髓等都是常用的治法。事實上,癲癇發作期多為時短暫,規律性的治療難以按病期考慮,治療的時間以休止期為主,所以對休止期的辨證治療十分重要。

  總之,癲癇總的治療法則是消除病因,平降逆氣,穩定腦神以控制發作,調整臟腑、經絡、氣血功能,以鞏固療效,防止復發。消除病因要有針對性,有熱清熱,有痰逐痰,有瘀化瘀,有風熄風,有驚鎮驚,有積消積,有蟲驅蟲;平降逆氣,要抓住運脾,平肝,通腑,因逆氣之驟生、多因肝氣上逆,脾胃轉輸紊亂;調整臟腑、經絡,氣血功能要重在調理脾胃。

  由於癲癇病情複雜、纏綿難愈,所以在臨床上還應注意以下的治療原則。

  一、病證結合,標本並圖

  癇病在不同的病程階段,在發作期和休止期,不同的病人會有不同的病理變化。因此中醫治癇以辨證論治為基本治則。如明王肯堂所云“所因不同,治療亦異,如驚者安神,痰者吐之,火者清神”。癇症為患,不外乎風、痰、火、瘀、虛,病之初起和發作之時,邪氣有餘,多為風、痰、火、瘀標證,當以治標為要。癇證日久和在休止期,應標本兼顧,攻補兼施,還應辨別病邪輕重緩急,或以熄風清熱化痰為重,或以活血平肝,滋補肝腎為重。至於癇病日久,正氣虧乏,虛象明顯者,則應以培元扶正為重。

  對癲癇病的治療要中西醫辨病辨證的結合,不同的癇證其臨床表現不同,疾病轉歸有別,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這樣會更切合病情,減少失誤,提高療效。清・李用粹《證治匯補・癇病》指出“陽癇痰熱客於心胃,聞驚而作,若痰熱甚者,雖不聞驚亦作矣,宜用寒涼;陰癇亦本乎痰熱,因用寒涼太過,損傷脾胃而成陰癇,法當燥溼溫補祛痰”。在明・魯伯嗣《嬰童百問・驚癇》中也有相關記載,認為陽癇,多為初發,治以熄風滌痰瀉火為主;癇證病久,多屬陰癇,以調補臟腑氣血為主。在中醫辨證治療上,我的體會是應該在確立中醫病名診斷的基礎上,重視證類診斷,而諸如胎癇等的病類診斷僅是對多種類似證類的一個概括,對指導治療極不全面。證類診斷是最基本的診斷,要辨證出病性、病位、病勢和病機轉化。同時一定要結合西醫診斷和分類。

  二、治癇宜早,貴在辨證準確,用藥持久

  早期治療,這是臨床治療癲癇非常重要的環節,只要診斷為癇病就要馬上用藥。即使一時尚不能確認的抽搐病人,也要根據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及時處理,堅持治療,千萬不要延誤。

  正確用藥,首先要辨證準確,在這個基礎上選擇確有療效又無明顯毒、副作用的方藥。現在不少治癇方中用硃砂、鉛粉或巴豆等有毒之品,千萬注意勿過量,勿久服,需要長期服藥者,一定將有毒之品去掉。一般初期或病重者可用湯劑,長期服用則以片、散、丸、丹為宜。用藥宜簡不易繁,不要多種方藥混治。如果已經加用抗癲癇西藥,一定不能驟減、驟停,這是必須遵循的治療原則。

  由於癲癇是慢性病,病程相當長,在確定治療方案並取得效果之後,不要隨意更改,服藥時間、服藥方法、服量都要固定。當然若治療無效或病情發生變化,還需要隨證變化治療方案。

  長期治療,中醫和西醫都認為癲癇是難治疾患,所以務必堅持長期治療。發作期中西醫結合,針藥並用。休止期是治療的重點,恢復期還需要鞏固治療。

  以上為為您提供的癲癇病的中醫治療原則的介紹,希望這些內容對您有幫助。全力為您提供科學化和資訊化的醫療健康知識,希望我們的努力可以贏得廣大患者朋友的健康和笑容。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