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發性骨髓瘤的發病原因是什麼

  多發性骨髓瘤的危害非常大,所以大家應該瞭解它的病因,以便於更好的接受治療,多發性骨髓瘤常伴有多發性溶骨性損害、高鈣血癥、貧血、腎臟損害。由於正常免疫球蛋白的生成受抑,因此容易出現各種細菌性感染。多發於40歲以上患者。到底多發性骨髓瘤的發病原因是什麼呢?

 (一)發病原因

  MM的病因迄今尚未完全明確,臨床觀察,流行病學調查和動物實驗提示,電離輻射,慢性抗原刺激,遺傳因素,病毒感染,基因突變可能與MM的發病有關,MM在遭受***爆炸影響的人群和在職業性接受或治療性接受放射線人群的發病率顯著高於正常,而且接受射線劑量愈高,發病率也愈高,提示電離輻射可誘發本病,其潛伏期較長,有時長達15年以上。

  因此遺傳因素 、電離輻射 、慢性抗原刺激等 ,均可能與本病的發生有關。

 (二)發病機制

  目前認為MM瘤細胞雖然主要表達B細胞――漿細胞特點,但其起源卻是較前B細胞更早的造血前體細胞(hematopoiesis precursor cell)的惡變。

  至於造血前體細胞發生惡變的機制,目前尚未完全闡明,有眾多證據表明MM的發生與癌基因有關。

  淋巴因子細胞因子,生長因子,白細胞介素,集落刺激因子與骨髓瘤的關係在近年來受到重視,B細胞的增生,分化,成熟至漿細胞的過程與多種淋巴因子有關,推測IL-6等淋巴因子分泌的調節異常可能與MM的發病有關,基於此點,有人試用IL-6抗體治療MM,療效尚待評估。

  溶骨性病變是MM的重要特徵之一,目前認為,溶骨性病變主要並非由瘤細胞直接侵蝕骨質引起,而是由瘤細胞分泌一些因子啟用破骨細胞所致,這些因子包括IL-1,淋巴細胞毒素,腫瘤壞死因子(TNF)以及破骨細胞啟用因子(OAF),OAF的活性需經IL-1,淋巴細胞毒素,TNF介導,這些因子能夠啟用破骨細胞,導致骨質疏鬆,骨質破壞,另有研究指出,6號染色體長臂缺失可促使TNF,OAF增多,加重溶骨性病變,干擾素γ和腎上腺皮質激素則可抑制這些因子的產生。

  MM的多種多樣的臨床表現是由於惡變克隆漿細胞無節制地增生,浸潤及其分泌的大量單克隆免疫球蛋白所引起:瘤細胞在原發部位骨髓的過度增生,導致骨髓造血功能抑制;瘤細胞廣泛浸潤可累及淋巴結,脾臟,肝臟,呼吸道及其他部位,引起受累組織器官的功能障礙:瘤細胞分泌的一些因子引起溶骨性病變及相關的症狀;瘤細胞分泌的大量單克隆免疫球蛋白出現於血中引起血液黏度增高及凝血因子功能障礙,而過量輕鏈自腎臟排洩引起腎臟損害,輕鏈沉積於組織器官造成澱粉樣變性損害,而同時正常多克隆漿細胞增生和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合成受到抑制,使機體免疫力減低,易招致繼發感染。

  MM最常見侵犯骨骼,病變骨的骨小梁破壞,骨髓腔內為灰白色瘤組織所充塞,骨皮質變薄或被腐蝕破壞,骨質變得軟而脆,可用刀切開,瘤組織切面呈灰白色膠樣,若有出血則呈暗紅色,瘤組織可穿透骨皮質,浸潤骨膜及周圍組織,在顯微鏡下瘤細胞呈瀰漫分佈,間質量少,由纖細的纖維組織及薄壁血管組成,小部分腫瘤可有豐富的網狀纖維,瘤細胞是不同分化程度的漿細胞,分化好者酷似正常成熟漿細胞,分化差者類似組織細胞,胞體較大,外形不規則,胞質藍染,核旁空暈不明顯,核大且染色質細緻,含1或2個核仁,可見雙核或多核瘤細胞,也有瘤細胞呈灶性分佈者,骨髓外浸潤多見於肝,脾,淋巴結及其他網狀內皮組織,也見於腎,肺,心,甲狀腺,睪丸,卵巢,消化道,子宮,腎上腺及皮下組織,部分病例(8%~15%)的瘤組織及臟器有澱粉樣物質沉著,即免疫球蛋白輕鏈沉著,用剛果紅染色,在普通光學顯微鏡下和旋光顯微鏡下分別呈示特殊綠色和二色性,用免疫熒光法可鑑定其為輕鏈,在此種澱粉樣物質沉著周圍有異物鉅細胞反應,常見受累器官為舌,肌肉,消化道,腎,心肌,血管,關節囊及面板。

  關於骨髓瘤的發病因素,以上為大家介紹了一下,希望大家在瞭解以後能有方向的去避免該疾病的發生,在日常生活中開始預防。為了遠離這種疾病的困擾,我們應該在生活中做好對此病的預防工作。最後也祝患者朋友們能夠早日康復。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