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需防四種心理疾病如何調節
國內一項針對糖尿病與心理健康關係的調查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發生精神抑鬱的狀況比較普遍。研究者透過對68例、年齡在39~72歲、2型糖尿病患者,採用抑鬱自評表測定抑鬱指數,結果發現:有45例患者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抑鬱狀況,佔總病例的66.2%,其中屬中重度抑鬱者15人,佔1/3。
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疾病有哪些。
1、漠視否認:糖尿病早期大多沒有典型的症狀,沒有軀體上的痛苦。糖尿病的病程一般比較長,發展較慢,因此,很多糖尿病患者在不知道病情及其危害的情況下,即使確診為糖尿病,仍不能引起足夠的重視,表現出默然或否認的態度。他們不願控制飲食,不能積極配合治療,任其發展,在很大程度上耽誤了有效的治療。
2、緊張恐懼:重視健康和比較敏感的早期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現緊張恐懼的心理。雖然此時的糖尿病並不嚴重,甚至沒有自覺症狀,但他們由於對糖尿病一知半解,畏懼糖尿病的危害和併發症的心理就會十分明顯,常常表現出緊張恐懼的反應,他們擔心合併心臟病、腎臟病等,進而可能加速糖尿病的病情發展。
3、抑鬱悲觀:糖尿病患者本來就以抑鬱情緒為多見,隨著病情的發展他們的情緒更加容易波動,抑鬱症狀會逐漸加劇。同時,為了治療患者不得不改變原來的生活習慣,他們會對自己不能有正常的生活感到悲觀失望,加重抑鬱情緒,甚至是輕生的念頭。
4、急躁易怒:由於情緒緊張、焦慮抑鬱,糖尿病患者對周圍的事物和環境很容易感到煩躁。他們會顯得沒有耐心,遇事容易衝動,特別是對家人愛發火。加上糖尿病本身代謝紊亂對情緒的影響,急躁易怒的症狀就格外的嚴重。
如何調節糖友的心理因素。
1、樹立自信心。糖友首先需先要樹立必要信心,認識到該病目前和許多疾病一樣,雖不能根治,但並非不治之症,如果控制得當,是可以和正常人一樣地生活、學習和工作的。
2、堅持就是勝利。糖尿病的治療需長期飲食控制、服藥或注射胰島素,定期檢查血糖等措施,糖友要克服畏難情緒,把治療及監測行為培養成為一種習慣。而良好的行為習慣就不會成為我們生活的負擔。堅持到最後就是最棒的。
免責聲明:
-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