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豆蔻 - 中藥材

红豆蔻,中药名。为姜科植物大高良姜AlpiniagalangaWilld.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变红时采收,除去杂质,阴干。分布于广西、广东、台湾、云南等地。

功效作用

功能

散寒燥溼,醒脾消食。

主治

用於脘腹冷痛,食積脹滿,嘔吐洩瀉,飲酒過多。

用法用量

3~6g。

禁忌

《本草綱目》:若脾肺素有伏火者,切不宜用。

相關論述

1、《本草綱目》:紅豆蔻,李東垣脾胃藥中常用之,亦取其辛熱芳香,能醒脾溫肺、散寒燥溼、消食之功爾。

2、《本草逢原》:紅豆蔻辛溫,主水瀉霍亂,心腹絞痛,止嘔進食,大補命門相火,故正元丹中用之。然能動火傷目致衄,不宜久服。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風寒牙痛:紅豆蔻為末,隨左右以少許搐鼻中,並摻牙取涎,或加麝香。(《衛生家寶方》)

2、胃脘疼痛:紅豆蔻、香附、生薑各9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壯族民間用藥選編》)

加工炮製

炮製方法

除去雜質,用時搗碎。

藥材鑑別

鑑別

1、種子橫切面:假種皮細胞4-7列,圓形或切向延長,壁稍厚。種皮的外層為1-5列非木化厚壁纖維,呈圓形或多角形,直徑13-45μm,其下為1列扁平的黃棕色或深棕色色素細胞;油細胞1列,方形或長方形,直徑16-54μm;色素層細胞3-5列,含紅棕色物;內種皮為1列柵狀厚壁細胞,長約65μm,寬約30μm,黃棕色或紅棕色,內壁及靠內方的側壁極厚,胞腔偏外側,內含矽質塊。外胚乳細胞充滿澱粉粒團,偶見草酸鈣小方晶。內胚乳細胞含糊粉粒和脂肪油滴。

2、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20ml,超聲處理10分鐘,濾過,殘渣再加乙醚10ml洗滌一次,濾過,合併乙醚液,蒸乾,殘渣加乙酸乙酯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紅豆蔻對照藥材1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10μl,分別點於同一矽膠GF254薄層板上,以環己烷-乙酸乙酯(17∶3)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置紫外光燈(254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三個相同顏色的斑點;噴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三個相同顏色的斑點。

藥材性狀

本品呈長球形,中部略細,長0.7~1.2cm,直徑0.5~0.7cm。表面紅棕色或暗紅色,略皺縮,頂端有黃白色管狀宿萼,基部有果梗痕。果皮薄,易破碎。種子6,扁圓形或三角狀多面形,黑棕色或紅棕色,外被黃白色膜質假種皮,胚乳灰白色。氣香,味辛辣。

常見偽品

混淆品:

華山姜:為姜科植物華山姜Alpiniachinensis(Retz)Rosc.的乾燥成熟果實。果實呈球形,直徑5-8mm。表面淡黃色或黃棕色,光滑或具不規則皺紋,基部具果柄痕,果皮薄,易撕破,種子團3室,每室種子1-3粒。氣微香,味微辛。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