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病症易衍生情緒心理障礙
心理醫生解釋,這些“表現”通常並非單一出現,造成的困擾會持續數月或更長時間,嚴重者還會影響日常工作、家庭或社交活動。而下面的情緒問題,也常伴有身體症狀,如患者只專注於表面症狀,忽略了深層的情緒困擾,沒處理核心問題,疑病傾向也可能會沒完沒了。
經常焦慮症:患者因不能自控地過度擔擾很多事情,像家人健康、孩子教育、工作表現、同事相處等,常有疲累、肌肉疼痛、心跳加速、失眠、尿頻等不適症狀,讓患者更加“大病小病都焦慮不已”。
抑鬱症:患者會感到持續性抑鬱或失去興趣感,出現沒胃口、失眠、消瘦等身體症狀,連帶專注力和記憶也有問題,容易衍生自責及內疚情緒,嚴重者有輕生念頭。
疑病症:屬精神科診斷系統中的身心症範籌,是一種以身體形式呈現心理問題的症症。患者會深信自己患有1-2種嚴重疾病,例如他覺得自己有癌症,如果面板有一點點紅腫也會擔心是腫瘤,以致經常求醫做檢查,但就算檢驗結果“正常”後,他也只能暫時安心,因為當“症狀”再出現時,又會提心得要去求醫。
身體化症:也屬身心症範疇。患者會在30歲前,出現多種持續多年的身體不適症狀,在尋求治療不果下,影響到日常功能。
經常焦慮症和抑鬱症已建立了治療模式,包括認知行為治療、抗抑鬱藥物的配合、療效相對“有保證”,反而身心症治療難度較高。外國研究指,5至10%的家庭醫生門診病人患有身體化症,病例其實不少。但由於上症表現多在身體症狀,要引導患者明白病症並非單純身體問題,而是與內在的心理困擾、情緒壓力有關,一般人不易接受。
醫生指曾有疑病患者經常胃痛作悶,很擔心自己患上胃癌,但多番求醫檢查結果都“正常”,在無計可施下嘗試接受心理治療,卻發現其疑似胃癌症狀,是在親人胃癌死後出現,待進行哀傷情緒輔導後,症狀才逐漸消失。病人不會知道自己的疑病傾向因何而起,但壓力、經歷人生大事如親人死亡,換工作、離婚等都是誘導因素。
免責聲明:
-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