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子宮內膜炎的臨床診斷依據

慢性子宮內膜炎主要是由急性子宮內膜炎治療不當或致病菌對藥物不敏感所致。臨床上較為少見,是因宮腔有良好的引流及子宮內膜週期性剝脫,使感染病原隨之排出。

炎症不易長期停留於內膜。但當病變浸潤至內膜基底層,該層不隨月經脫落,則可引起慢性子宮內膜炎。

診斷依據、臨床表現

1、症狀表現在下列四方面:

1、盆腔區域疼痛在月經間歇期間出現下腹部墜脹痛及腰骶部痠痛。

2、白帶增多因內膜腺體分泌增加所致。一般為稀薄水樣,淡黃色,有時為血性白帶。老年性子宮內膜炎呈膿性白帶,並常含少量血液。當子宮積膿時分泌物呈膿性伴臭味。

3、月經過多經期規則而經血量倍增,流血期顯著延長。不規則出血較少見。

痛經多見於未產婦女,但嚴重痛經者少見,可能由於內膜過度增厚,阻礙組織正常退變壞死,刺激子宮過度痙攣性收縮所致。

2、體徵輕度炎症時,雙合診可無異常發現。當子宮積膿時,查子宮呈球形增大。柔軟並壓痛,窺陰器檢查可見宮頸排出血性膿液,奇臭。

診斷性刮宮

可明確發病原因及排除惡性病變。術前應控制炎症三天,術後繼續給予抗生素消炎。術中操作應輕柔,因感染的宮壁脆弱,易致子宮穿孔。老年性子宮內膜炎其內膜菲薄,刮取時更應注意。流產後子宮內膜炎可能殘留胚胎組織,應仔細全面刮取,往往可同時起到治療作用。

病理檢查

1、巨檢子宮內膜腫脹、蒼白。

2、鏡下檢查內膜間質內有很多漿細胞及淋巴細胞浸潤。值得指出的是,較多的漿細胞出現對診斷極為重要。炎症時間較久者可見纖維母細胞及毛細血管增生。老年性子宮內膜炎呈現血管壁厚、硬化,有時有鈣化。病變嚴重時區域性有潰瘍形成。

內膜腺體萎縮時,表面上皮可有鱗狀化生,當鱗狀化生廣泛時有大片的鱗狀上皮覆蓋整個子宮腔內壁,稱為子宮魚鱗癬。流產後子宮內膜炎應注意有否絨毛、蛻膜等存在,特別是流產較久,絨毛可高度退化,甚至找不到絨毛,但常在血管的周圍可找到散在的片塊狀蛻膜組織。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