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內脊索瘤的臨床特點

脊索瘤來源於胚胎脊索殘餘組織,好發部位皆圍繞身體的中軸結構分佈,即從顱底到骶尾骨。在全部脊索瘤病例中,腫瘤位於顱內者約佔35%,約50%發生在骶尾段,其餘發生在脊柱其他部位。兒童顱內脊索瘤極為罕見,本組報道4例佔同年期全年齡組101例脊索瘤的4%,佔2000例兒童顱內腫瘤的,2%。兒童顱內脊索瘤可發生於兒童任何年齡,但以10歲左右多見,男女比例為3比2。腫瘤分佈主要沿顱底中線從枕大孔至鞍結節,多位於硬膜外。早期可邊界清楚,有包膜,呈球星形或分葉形,晚期則失去包膜呈浸潤性生長,腫瘤呈灰白色半透明膠凍狀,有囊變,囊內充滿黏液。根據腫瘤的部位和發展方向可將其分為三型:鞍部型,中顱凹型,斜坡後顱凹型。

1、臨床表現:基本特點是緩慢進展的多發性顱神經損害,病史可長達數年。絕大多數患兒早期症狀為頭痛,顱高壓徵象少見。頭痛多為瀰漫性,少數侷限於後枕部及頸部,為腫瘤侵犯骨膜或硬腦膜所致,後期可出現顱高壓徵象和顱神經的損害。由於腫瘤的部位和發展方向不同,各型腫瘤的表現可有差異。鞍部型:腫瘤位於上斜坡和蝶鞍區,可壓迫視神經及視交叉出現視力視野障礙,壓迫下丘腦可出現嗜睡和尿崩,中顱凹型:腫瘤向一側鞍旁生長,可出現病側3至6顱神經的麻痺和顳葉癲癇發作,斜坡-後顱凹型:主要表現為6至12對顱神經的麻痺,可出現周圍性面癱、聽力下降、吞嚥困難、構音障礙及舌肌萎縮。部分腫瘤侵蝕顱底血管可引起蛛網膜下腔自發出血。

2、診斷:長期頭痛合併有單側多發顱神經損害時,應進行以下輔助檢查:顱骨X線平片:表現為鞍部和斜坡的骨質破壞而無新生骨形成,50%的腫瘤尚可見斑點或團塊狀鈣化。CT:顱底、鞍背和斜坡區不規則形等、高或混雜密度病灶,邊界清楚,內有散在鈣化,病灶區域內廣泛骨質破壞,強化不均勻。MRI:正常斜坡髓質骨內含的脂肪高訊號被脊索瘤異常的長T1長T2訊號所取代,斜坡脹大膨隆,失去正常輪廓。腫瘤訊號不均勻,可輕中度不規則強化。臨床表現結合特有的影像學徵象使診斷多無困難,但仍需與兒童多見的鞍區顱咽管瘤和顱底骨軟骨瘤相鑑別。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