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診早治遠離胃病困擾

據國際健康管理聯盟統計,由於社會競爭及飲食結構的變化和影響,在當今社會,胃病在人群中發病率高達80%,全球胃病患者從1985年的1.5億上升至今年的5億人,並且正以每年17.43%的速度增長,預計到2025年將達到7億人。
而且,人們對於胃部健康的關注遠不如對心臟、腦血管、肝、腎健康那樣重視,將近半數的病人並不知道自己患有胃病,結果造成更多和嚴重的胃病。據估計,現實生活中有超過70%的胃病患者對胃病的態度是聽之任之的。
再者,人們對胃病知識瞭解少、對胃部疾病問題重視不夠、缺乏足夠的康復指導、盲目就醫或服藥等諸多問題,已經成為提高人類胃部健康質量的幾大障礙。
為此,世界健康管理聯盟、國際自然醫學與養生工程研究會及中國全民胃健康工程等組織,於今年1月在印度孟買召開的世界管理與自然醫學發展大會上,一致透過將2006年4月9日定為首個“國際護胃日”,以喚起人們正確認識胃部疾病,規範和建立胃部疾病的防治體系。

一半人不知自己已患病
據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消化內科主任、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李延青教授介紹,人們平常所說的胃病,實際上是許多病的統稱。它們有相似的症狀,如上腹胃部不適、疼痛、飯後飽脹、噯氣、反酸,甚至噁心、嘔吐等等。
臨床上常見的胃病有急性胃炎、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膽汁反流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胃息肉、胃結石、胃的良(惡)性腫瘤,還有胃粘膜脫垂症、急性胃擴張、幽門梗阻等等。
李延青教授接下來談到:事實證明,胃病的發生是多種因素造成的結果,其中人體胃黏液分泌的不足在胃病的發生中起重要作用。由於缺少胃黏液的保護,胃黏膜會受到胃酸、幽門螺旋桿菌、酒精和刺激性食物的侵害,胃壁得不到潤滑,胃蠕動緩慢。使有害物質就會侵蝕胃黏膜,導致炎症和潰瘍的發生,甚至引起胃病惡變!
此前,記者在山東濟南市各大醫院消化內科瞭解到,超過50%的患者到醫院檢查前,就已經感覺到諸如反酸、胃痛、胃脹、燒心、噁心、嘔吐、食慾不振、乏力、消化不良、打嗝、厭食、胃痙攣等症狀,但往往疏於防範,僅僅用家中常備的藥物暫時解決症狀。時間久了,胃病不可避免地要發生。
據李延青教授分析:實際上,胃病的發作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生、冷、硬、酸、辣等刺激性食物進入胃內後,會直接影響胃的工作質量,加之患者的新陳代謝、內分泌不規律,導致胃黏液分泌不足,胃失去保護,淺表性胃炎、糜爛性胃炎、急慢性胃炎的發病機率馬上會大大增加。所以說,胃病往往是因為忽視造成的。

有哪些症狀一定要注意
李延青教授提醒廣大讀者,有些症狀一定要注意。如上腹部不適或疼痛(常為脹痛、燒灼性疼痛),並因進食而加劇;噁心嘔吐、食慾不振,有時伴有腹瀉;嚴重時甚至還伴有出血、發熱畏寒、脫水和頭痛等全身症狀。上腹部疼痛,呈燒灼性、齧咬性或飢餓性鈍痛、脹痛或隱痛。
有時僅侷限於上腹部。疼痛發生後會持續半小時到三小時。一陣陣的疼痛時發時消,經過歷時數週的間歇性疼痛後,會出現一段短暫的無痛期。其他症狀是燒心、吐酸水、噯氣、食慾喪失、體重減輕、貧血、偶爾嘔吐,嘔吐後就會使疼痛緩和下來等症狀。
李教授勸告說,如果出現過這樣的症狀,就應該及時治療,一般來說,胃病發現越早,治療起來效果越好。他建議,若有消化道症狀並持續1個月以上,應及時到醫院接受胃鏡檢查,這可使胃病檢出率達到80%以上。
但是,李延青教授還談到了很多人對待胃病的另一種態度:一些胃病患者在病情發作時,往往會不加選擇地吃些胃藥了事。曾有位時常感覺胃部不適的患者,長期以來一直服用胃藥,掩蓋了疾病本身的症狀。
直到有一天,病情發作到無法控制才到醫院進行檢查,結果已是胃癌晚期。還有的慢性闌尾炎患者每到腹痛時就服用胃藥,結果不但沒發揮治病作用,反造成闌尾炎急性發作、闌尾化膿和胃穿孔。
所以,李延青教授強調,胃病患者在服用胃藥時,一定要先知道自己患了什麼胃病。胃藥的型別比較多,有治療胃癌胃炎的、胃潰瘍的等等,患者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對症用藥。

“胃痛”並非都是胃病
人們常把心窩部疼痛稱為胃脘痛,該部位的疼痛大多來自胃及十二指腸疾病。殊不知,除了胃及十二指腸外,膽囊、胰腺、肝左葉、膽總管以及心臟等器官都緊貼或臨近心窩部,這些臟器出現病變同樣可引起“胃痛”。接下來,李延青教授就介紹了可能會出現“胃痛”的幾種疾病。
膽石症。如某女性患者,40歲,心窩部出現不規則隱痛已3年,並時有噯氣。按胃炎治療數月,效果不明顯。做腹部b超才知道,原來她得的是膽囊結石伴炎症,根本就不是胃炎。
膽石症的發病率很高,由於膽石的刺激,膽囊及膽管可出現不同程度的炎症。病人多有心窩部不規則隱痛及不適感,有時還可出現上腹部飽脹、噯氣等酷似胃病的症狀。病情常因飲食不當或進食油膩等而加重。
許多病人因此長期被自己診斷或醫生誤診為胃痛,類似病例時有所聞。
肝膽系統惡性腫瘤。為常見的肝膽系統疾病,如肝癌(尤以左葉肝癌多見)、膽囊癌及總膽管癌等都可表現為“胃痛”,並出現上腹部飽脹、乏力、納差、黃疸等症狀體徵,極易被誤診為胃病而失去早期診斷和治療機會。
胰腺疾病。胰頭癌或慢性胰腺炎患者也常有心窩部隱痛及噁心、嘔吐等症狀,應該仔細檢查加以鑑別。
心肌梗死。老年人心梗時不一定都會有心前區絞痛,可僅訴“胃痛”或心窩部不適,並伴有噁心、嘔吐。有些病人會強烈要求作胃鏡檢查,如果不加鑑別,盲目按胃病處理,很容易導致誤診甚至發生意外。
因此,李延青教授總結說,臨床上許多“胃痛”的患者不一定都是胃痛,應該仔細詢問病史,並結合全面的檢查,才能發現病變的癥結所在。

胃病患者的自我調理
山東省濟南市中醫醫院消化科主任劉維明副主任醫師在談到胃病患者的自我調理時強調說,飲食調養應掌握“三要素”,即食物的“質、量、度”。
飲食的質即應適當補充蛋白質、維生素豐富的食物,飯菜宜細軟而容易消化,避免過於辛辣、香味過濃和太燙的食物,所謂營養豐富是指糖、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和無機鹽類齊全,搭配適當;所謂容易消化,一般有這樣幾個規律:發麵好於死麵;麵食好於米食;流質飯好於普通飯;澱粉(糖)好於脂肪(肉);細糧好於粗糧。保持食物無刺激性是胃炎病人應特別注意的問題。如辣椒、白酒、生蔥、大蒜等對胃都有刺激。
飲食的量的多少標誌著胃的工作量的大小和負擔的輕重。食量過多,胃工作量大而負擔重;食量過少,工作量不足,胃活動無力也將使胃痛加重。一般提倡早飯吃得好一點,午飯吃飽一點,晚飯吃得少一點。這樣可使胃腸恆定而有規律的活動,不容易得胃炎,即使得了胃炎,也很快會痊癒。
飲食的度包括溫度與速度兩方面。飲食的冷熱和無規律,這種物理刺激可使胃炎病人疼痛發作,所以患胃炎的人要掌握食物的冷熱適度,有規律地進食可使胃得到良性刺激,保證胃炎的痊癒。
再者,劉維明主任認為掌握進食的速度也很重要,胃炎病人特別禁忌暴飲暴食,吃飯時要養成細嚼慢嚥的良好習慣,使磨碎的食物能和唾液充分混合,以達到對胃粘膜的刺激性減少和易於消化的目的。最好能做到少食多餐。
還有,如出現胃酸過少的症狀,則應補充一些胃蛋白酶以及濃縮肉汁、酸汁水果、酸牛奶或以醋作調味品來刺激胃液分泌。如果胃酸過多,則這些食物應少吃或不吃。

得了胃病該吃啥
飲食調理是防治胃病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今年護胃日的主題是“倡導補充生物胃黏液”,怎樣才能補充呢?劉維明主任認為合理飲食是做到這一點的重要環節。那麼,胃病患者究竟該吃什麼、不該吃什麼?劉維明主任作了具體的介紹。
胃潰瘍患者少喝濃茶。上腹部疼痛是消化性潰瘍的主要症狀,疼痛為鈍痛、灼痛或飢餓感,偶爾劇痛。其發作誘因有受涼、精神刺激、勞累、飲食不當及感染等。
這種胃病的患者不宜食用粗糙、過冷過熱的食物,並避免刺激胃酸分泌的食物,包括酒、咖啡、濃茶、辛辣、甜、酸、高油脂的食物。
為減少胃酸對胃腸黏膜的刺激,可吃一些易消化、營養豐富的食物中和胃酸。五穀雜糧、蛋、魚、嫩瘦肉、動物肝臟等都很適合。
消化不良少吃煎炸食品。非潰瘍性消化不良的症狀主要是上腹部和胸骨脹悶、疼痛、腹脹和腸鳴。進食後往往可使脹悶或疼痛加重。此外,還有厭食、噁心、排便不暢以及焦慮或抑鬱等症狀。
不宜食用的食物包括油膩食物(油炸物、漢堡、薯條),應儘量減少易產生氣體的食物,如豆漿、豆腐、番薯、芋頭以及會改變腸蠕動的食物,如巧克力、甜品,粗纖維多的蔬菜(竹筍、芹菜、韭菜等),含皮、籽、纖維多的水果(香蕉、龍眼、檸檬、鳳梨)。平時的食物應以清淡為主,可選擇喝鮮果汁、麥片和小米粥來幫助消化,少量多餐。
胃酸過多應少吃甜食。患有胃食管反流性疾病患者,胃內的食物或胃液會反流至食道,而造成不適。患者的症狀大多是飲食後彎腰或躺下時會有泛酸、燒心、吞嚥困難、口腔酸苦等感覺。造成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主要原因是下食道括約肌功能失調,胃液反流至食管,損傷食管黏膜所致。
不宜食用的食物:巧克力、咖啡、辛辣、薄荷、柑橘、蕃茄、全脂牛奶及洋蔥等。宜食用的食物:高蛋白、易於消化的米粥等。
胃炎患者少吃豆製品。患急性胃炎時胃黏膜發生充血、水腫,甚至糜爛、出血。所以,急性胃炎患者的飲食應以流質食物為主,少食多餐。若伴有腸炎或腹瀉,膳食中應少用或不用豆製品,以免產生或加重腸脹氣,同時還應禁食一些生冷的瓜果蔬菜以及粗纖維含量較多的食物。

杜絕胃腸病宜早發現早治療
劉維明主任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談到,防治胃病應該做到早發現早治療。她進一步解釋到:早發現可以系統治療,杜絕嚴重胃腸病的發生。另外還要注意預防,平時少喝濃茶、飲烈酒、喝咖啡等,並少吃生、冷、硬、辛辣等對胃部有刺激的食物,以減少胃酸分泌。注意勞逸結合,調節神經,消除緊張情緒。對菸酒必須要有節制。在早治療方面,治療胃腸疾病經驗豐富的劉維明主任認為,中西醫結合治療胃腸病療效獨到,胃腸病患者不妨一試。再者,提前調服一些健脾養胃的中藥膏方,對有效預防胃腸病的復發亦十分重要。中醫治病講究辨證論治、整體調節,同樣的病,治法用藥卻不盡相同,需因人而宜。
最後,劉維明主任還強調說,胃腸病患者的飲食應儘量選擇一些軟、爛、加工細的食物,這樣可以減少胃腸蠕動的時間。另外,應少吃粘的東西,比如糯米制成的食品,雖然口感軟、爛,但卻不易被吸收。胃部保健首先就要求飲食定時定量,細嚼慢嚥。再者,在季節交替或氣溫有變化時,要注意胃部保暖。

專家檔案
李延青,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醫學博士。現任山東大學內科教授、博士生導師,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內科和消化科主任,中華醫學會消化專業委員會委員,山東省醫學會消化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家自然基金評審專家,中華消化雜誌等10餘家雜誌編委。
在國內外核心雜誌發表論文70餘篇,其中國外核心雜誌7篇。主編《腸易激綜合徵》等。目前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2項,省級課題4項,獲教育部科技成果二等獎1項, 省科委科技進步獎4項。主要研究方向:功能性腸病,大腸腫瘤和胰腺疾病。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