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性肝硬化

概述

用藥過程中導致的肝臟損害可致藥物性肝硬化。

治療措施

1、立即停用相關或可疑藥物。

2、加強營養,如高蛋白、維生素b族及維生素c。

3、保肝藥物,如肝泰樂等。

對症治療,如上消化道出血、腹水、肝性腦病等,應做相應治療。

病因學

能引起不同肝損害的藥物種類繁多,約200種以上,其中有非類固醇解熱鎮痛等等。據統計,藥物性肝損害的患者,約佔所有藥物反應病例的10%到15%,其發生率僅次於面板粘膜損害和藥物熱。

藥物引起損害可分為可預測性通常是劑量相關性,和非預測性或特異體質,常與劑量無關。可預測性損害可複製動物模型,常損傷到肝小葉某些特定部位,由於與劑量有關,因而稱這類藥物為直接肝毒性藥物。非預測性損傷常為瀰漫性,推測是藥物的過敏反應,免疫機制是肝細胞損傷的直接原因。非預測性損傷不能複製相應的動物模型。

現在的觀點認為,非預測性損傷是由於某些藥物在生物轉化過程中產生了對肝臟有毒的代謝產物,從而引起肝臟病變。由於個體的藥物代謝途徑和速率的差異,特別是p450活力變異,解毒機制差異等,使毒性代謝物在肝內增多,因而使某些個體易發生肝損害。

病理改變

藥物可引起幾種型別的肝硬化,大結節性或壞死後肝硬化,通常是由藥物性慢性活動性肝炎或亞急性肝壞死發展而來。伴有脂肪變性的肝硬化,形態學上為小結節或大結節性。膽汁性肝硬化。淤血性肝硬化,由肝靜脈或肝內小靜脈閉塞如6到巰基嘌呤,引起。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