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艾症”更讓人瀕臨崩潰

  王軍化名)小心地拉開診室的門,探頭探腦地觀望一陣,生怕遇到熟人。事實上,這個科室的醫護人員對他都很熟了――為了確認自己沒有患上艾滋病,近一年時間他已來檢查過3次。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給他做了相關檢查化驗,經檢查為陰性。但他說放心不下,還會再來。

  “像這樣的恐艾者,還有不少。”湘雅二醫院傳染科艾滋病研究室鄭煜煌教授說,在近5年時間內,其接診的1000餘名患者中,實際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患者僅為1/5,4/5的就診者則是因“恐艾”或其他疾病前來應診。

  患上“恐艾症”度日如年

  王軍說,前年他有過一次不潔的性接觸後,總懷疑自己可能患上了艾滋病。他上網查詢有關症狀,感覺自己也有發燒、消瘦等情形。恐懼像夢魘般折磨著他,根本無法安心工作。湘雅二醫院接診後,給他做了相關化驗,經檢查為陰性,可他總是不放心。

  無獨有偶。陳建化名)今年26歲,不潔性交2周後自覺低燒,咽痛,淋巴結腫大,懷疑感染了艾滋病毒。在長沙某醫院查艾滋病毒抗體陰性,又來找鄭煜煌就診,查艾滋病毒核酸定量陰性。他半信半疑,認為實驗人員可能將標本弄錯了,試劑過期了等。半年內,他反覆做檢查,包括初篩實驗、確認實驗、核酸定量實驗等不低於10次,成天飯不香,夜不寐,甚至要自殺。

  “恐艾症”者遠多於艾滋病感染者

  到2005年底,全球共有7000多萬人感染了艾滋病,這相當於一個英國的人口總數,而死亡人數也達到了310萬。難怪人們談“艾”色變。

  “像上述的兩名就診者,就是典型的‘恐艾症’。”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心理衛生研究所劉鐵橋教授指出,長期神經緊張、恐懼,極易引起人的內分泌、植物神經的紊亂,從而導致腹瀉、口乾、無力、抵抗力下降等症狀。恐艾症患者整天處於恐懼和焦慮之中,全身抵抗力下降,出現肌肉痛、頭痛、口咽炎、皮炎、腹瀉、口腔感染等各種類似於艾滋病毒急性症狀的病症。

  據鄭煜煌統計,近5年來,該研究室接收的1200餘名艾滋病毒諮詢者和檢測者中,近八成都非真正患有艾滋病,而可見恐艾症患者的比例遠遠大於艾滋病感染者。

  一般接觸不會染上艾滋病

  “艾滋病感染後有症狀,那是發生在感染後的十天左右。”鄭煜煌介紹,症狀看起來極像感冒,很多人會忽略過去,絕大多數是壓根沒想到自己被感染,有了症狀也意識不到。

  問題是,有人從一開始就懷疑自己被感染,在焦灼不安中,心情會發生很多的變化。中醫講,急火攻心,傷及脾胃,疾病不請自來,這時症狀就出來了:比如肌肉痛、關節痛、口腔發炎之類……結果陷入更大的痛苦與憂愁之中。

  “其實,艾滋病病毒離開人體很容易死亡,它在外界環境中適應性很差,且有一定的傳播途徑,一般的工作和學習的接觸是不會傳染艾滋病的。”鄭煜煌說,城鄉居民對艾滋病及艾滋病患者的歧視與恐懼心理普遍存在,而艾滋病知識的缺乏更加劇了“恐艾症”的蔓延。

  [艾滋病知識]

  感染艾滋病的高危行為

  省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科科長陳曦教授介紹,艾滋病主要透過性接觸、血液和母嬰等三種途徑傳播。性接觸,包括陰道、肛門和口腔性交,是艾滋病最常見的傳播方式。在我國,吸毒者之間共用針頭、注射器是傳播艾滋病的重要途徑。

  HIV的感染和人的行為有關,在艾滋病流行時期,肯定會有高危人群,他們有高危行為和高危環境,他們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險很大。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把“危險性”定義為一個人由於自己的行為而感染艾滋病毒的可能性,把“易感性”定義為對不利於個人控制自己免受艾滋病感染的社會因素。就艾滋病而言,減少危險性和降低易感性的最終目的是使人們獲得免受艾滋病感染危險的能力。我們始終必須抓緊和努力,直至戰勝艾滋病。

  容易引起艾滋病病毒傳播的行為有:靜脈注射毒品,賣淫嫖娼,與多個人有性接觸,與不知是否已染上艾滋病毒的人有性接觸、性行為等。值得注意的是,醫務人員若用不消毒的注射器為病人打針,牙科的拔牙鉗和其他器械不嚴格消毒個體行醫、遊醫)等,也屬高危行為。實習生王芳凱 記者劉少龍 整理

  艾滋病感染的高危人群

  高危人群是指具有高危行為的人群,凡和艾滋病病毒感染有關的人群都是高危人群,也就是說有些高危行為不涉及傳播途徑,例如吸毒,如果不經靜脈注射毒品、或不共用注射器,就沒有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險。同性戀者、吸毒者、暗娼等都屬高危人群。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