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樟果 - 中藥材

香樟果,中药名。为樟科植物樟Cinnamomumcamphora(L.)presl的果实。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云南,尤以台湾为最多。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国务院1999年8月4日批准)。具有解毒退热之功效。用于高热感冒,麻疹,百日咳,痢疾。

功效作用

功能

解毒退熱。

主治

用於高熱感冒,麻疹,百日咳,痢疾。

用法用量

水煎服,10-15g;外用,適量,水煎洗。

注意事項

孕婦忌服。

相關論述

《紅河中草藥》:“治高熱感冒,麻疹,百日咳。”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治乳娥:香樟果1-3粒,嚼後慢慢嚥下。(水族)

附註

該物種在貴州廣泛分佈,常作為行道樹和園林綠化樹種,資源蘊藏量較大,可開發利用。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秋季採,陰乾。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樟科植物樟,

形態特徵

樟又名:烏樟,香樟,小葉樟。常綠大喬木,高可達30米,直徑可達3米,樹冠廣卵形;枝、葉及木材均有樟腦氣味;樹皮黃褐色,有不規則的縱裂。頂芽廣卵形或圓球形,鱗片寬卵形或近圓形,外面略被絹狀毛。枝條圓柱形,淡褐色,無毛。葉互生,卵狀橢圓形,長6-12釐米,寬2.5-5.5釐米,先端急尖,基部寬楔形至近圓形,邊緣全緣,軟骨質,有時呈微波狀,上面綠色或黃綠色,有光澤,下面黃綠色或灰綠色,晦暗,兩面無毛或下面幼時略被微柔毛,具離基三出脈,有時過渡到基部具不顯的5脈,中脈兩面明顯,上部每邊有側脈1-3-5(7)條.基生側脈向葉緣一側有少數支脈,側脈及支脈脈腋上面明顯隆起下面有明顯腺窩,窩內常被柔毛;葉柄纖細,長2-3釐米,腹凹背凸,無毛。圓錐花序腋生,長3.5-7釐米,具梗,總梗長2.5-4.5釐米,與各級序軸均無毛或被灰白至黃褐色微柔毛,被毛時往往在節上尤為明顯。花綠白或帶黃色,長約3毫米;花梗長1-2毫米,無毛。花被外面無毛或被微柔毛,內面密被短柔毛,花被筒倒錐形,長約1毫米,花被裂片橢圓形,長約2毫米。能育雄蕊9,長約2毫米,花絲被短柔毛。退化雄蕊3,位於最內輪,箭頭形,長約1毫米,被短柔毛。子房球形,長約1毫米,無毛,花柱長約1毫米。果卵球形或近球形,直徑6-8毫米,紫黑色;果托杯狀,長約5毫米,頂端截平,寬達4毫米,基部寬約1毫米,具縱向溝紋。花期4-5月,果期8-11月。

分佈區域

分佈於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雲南,尤以臺灣為最多。

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或溝谷,常栽培於低山平原。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