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必應 - 中藥材
救必应,中药名。为冬青科冬青属植物铁冬青Ilex rotunda Thunb.的树皮或根皮。具有清热解毒,利湿的功效。主治感冒发热,咽喉肿痛,湿热胃痛,暑湿泄泻,黄疽,痢疾,风湿痹痛,湿疹,疮疖,跌打损伤。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解毒,利溼。
主治
感冒發熱,咽喉腫痛,溼熱胃痛,暑溼洩瀉,黃疽,痢疾,風溼痺痛,溼疹,瘡癤,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1、內服:煎湯,9-15g。
2、外用:搗敷;或熬膏塗。
注意事項
本品對面板刺激性大,接觸時間過長,可致發泡。
化學成分
樹皮含救必應酸,3-乙醯齊墩果酸,硬脂酸,芥子醛,丁香醛,芥子醛葡萄糖苷,丁香苷,長梗冬青苷,β-香樹脂醇,β谷甾醇等。
藥理作用
1、對心腦血管的作用:救必應樹皮醇提取物0.05g/0.2ml一次給藥,對離體豚鼠心臟灌流有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冠脈流量作用,1.6g/kg靜脈注射,對麻醉貓有降血壓及對腦垂體後葉所致兔實驗性心肌缺血有保護作用。救必應葉(鐵冬青)水提取液0.05g、0.1g豚鼠離體心臟灌流亦有增加冠脈流量的作用,心率稍慢,心肌收縮力略增。1.0g/kg、1.5g/kg靜脈注射,以心電圖觀察,能明顯減輕垂體後葉素誘發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1g/kg靜脈注射,對麻醉兔腦血流量明顯增加,降低腦血管阻力,同時使血壓下降20%,心率稍慢。按血小板血栓實驗法測試靜注救必應水提取液1g/kg對大鼠血栓形成有抑制作用,其抑制率為18.5%。
2、對耐缺氧的作用:救必應樹皮醇提取物2.6g/kg腹腔注射,可提高小鼠耐缺氧能力,延長缺氧存活時間;救必應葉(鐵冬青)水提取液1.0g/kg、1.5g/kg腹腔注射,也能顯著提高小鼠耐缺氧能力,延長缺氧存活時間。
3、止血作用:救必應三萜苷(救必應乙素,丁香苷)用試管法測定可使凝血時間縮短,有止血作用;在體試驗對犬股動脈切開,犬與兔肝葉部分切除,犬脾臟十字切口,兔耳及腸繫膜靜脈切開,均能縮短止血時間,其止血機制部分與血管平滑肌收縮有關,此在離體兔耳血管灌流實驗可獲證明。
4、解痙作用:救必應黃酮背對豚鼠離體迴腸平滑肌有鬆弛作用,且能對抗乙醯膽鹼(Ach)引起的腸痙攣。
5、抗炎作用:救必應煎劑試管內能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弗氏痢疾桿菌、傷寒桿菌與銅綠假單胞菌。
毒理作用
救必應60%乙醇提取物給小鼠腹腔注射,觀察3天,按簡化機率單位法測得其LD50為7.9士1.4g/kg。救必應葉水提取物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為10.3±1.6g/kg。
相關論述
1、《廣西本草選編》:“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主治感冒風熱,小兒發熱,急性扁桃腺炎,咽喉炎,急性胃腸炎,急性闌尾炎,腎炎水腫,急性盆腔炎,附件炎,癰瘡癤腫,毒蛇咬傷,溼疹,稻田皮炎,燒燙傷。”
2、《福建藥物志》:“清熱利溼,消腫止痛,祛風解暑。治胃痛,中暑腹痛,痢疾,腹瀉,膽囊炎,胰腺炎,風溼關節痛,陰道滴蟲病跌打損傷,關節扭傷。”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用於抗感染:製成注射劑、片劑和溶液應用。注射劑每次肌注2毫升,片劑每服4片,均每日3~4次;溶液供區域性外用。適用於化膿性疾患(如面板瘡癤、蜂窩織炎、深部膿腫等)、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體炎、急性胃腸炎、菌痢、燒傷感染及手術後預防感染等。臨床治療外科化膿性感染26例,治癒23例;用於手術後預防傷口感染9例,8例效果滿意。此外,片劑還有止痛作用,可用於胃痛、腹痛、腎痰痛等。治程中一般無全身不良反應。
相關配伍
1、治感冒發熱:鐵冬青樹皮6g,生薑、茶葉各9g,水煎服。
2、治腹痛,熱性胃痛:鐵冬青樹皮18g,蔥頭5條,水煎服。(1、2方出自《福建藥物志》)
3、治急、慢性肝炎:救必應45g,八角王15g。兩藥均用樹皮,颳去粗皮,切片,加水2碗,煎至半碗,每日1劑,分2次服。(廣西《中草藥新醫療法處方集》)
4、治跌打腫痛:救必應樹皮6g研粉,白糖30g。開水沖服。
5、治湯火傷:幹救必應研粉,用冷開水調成糊狀,每日塗5-6次。(4、5方出自《廣西中草藥》)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6-7月採收,曬乾。
藥材鑑別
藥材性狀
根皮呈捲筒狀或略捲曲的板片狀,長短不一,厚3-0.5(-1)cm。外表麵灰黃色或灰褐色,粗糙,常有橫皺紋或略橫向突起;內表面淡褐色或棕褐色,有淺縱向條紋。質硬而脆斷面略平坦,稍呈顆粒性,黃白色或淡黃褐色。氣微,味苦、微澀。樹皮較薄,邊緣略向內卷,外表面有較多橢圓狀突起的皮孔。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冬青科冬青屬植物鐵冬青。
形態特徵
常綠喬木或灌木,高5-15m。枝灰色,小枝有稜,紅褐色。葉互生;葉柄長7-12mm;葉片紙質,卵圓形至橢圓形,先端短尖,全緣,上面有光澤,側脈5對,兩面明顯。傘形花序;花單性,雌雄異株;雄花序花梗長2-8mm;花萼4-5裂,裂片三角形;花瓣4-5,綠白色,卵狀矩圓形;雄蕊4-5,著生花瓣的基部;雌花較小,子房上位。核果球形至橢圓形,熟時紅色;先端有宿存柱頭。花期5-6月,果期9-10月。
分佈區域
分佈於江蘇、漸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南、廣東、廣西、雲南、臺灣。
生長環境
常生長於山下疏林或溝、溪邊。
生長見習
喜溫暖溼潤的氣候。喜光照,稍耐寒。對土壤要求不嚴,以上層深厚而肥沃的砂質壤土上栽培為宜。
繁殖方式
用種子繁殖。
栽培技術
秋季種子成熟時,選取生長健壯的母株留種。以大粒飽滿種子,晾乾置布袋貯藏。於翌年3月,將種子用25-30℃溫水浸半日,再用溼沙混合催芽,種子萌發後,按行株距35cm開溝條播,播後覆土,澆水保溼。當苗高30cm左右定植。按行株距400cm×300cm開穴,施足基肥,每穴種1株,壓緊,澆足定根水。田間管理頭兩年應間種豆類等農作物,每年中耕除草3-4次,春秋季各施1次廄肥等有機肥。冬季將樹幹下垂纖弱枝、過密枝剪除,促進主幹直立粗壯。
免責聲明:
-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