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心生魚活蝦“惹”來肝吸蟲

  由我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新近完成的一項調查表明:肝吸蟲感染率上升。這一結果提示,戒食生魚活蝦及生猛海鮮,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和生活方式,加強科學知識普及和健康教育,才能避免食源性寄生蟲的嚴重危害。

  受地理、氣候、人文、社會經濟等影響,寄生蟲病在我省一些地區廣泛流行。

  近年來,我省人體重要寄生蟲感染率呈明顯下降趨勢,總感染率為4.34%,比首次調查的17.53%下降了75.24%;除肝吸蟲外,其餘8種人體重要寄生蟲均大幅下降。

  為什麼肝吸蟲的發病率一直居高不下呢?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寄生蟲學家紀卓介紹說,我省居民特別是朝鮮族等少數民族,以及沿江、沿河、沿湖群眾有喜食生魚習慣,時常可見食客將大型活魚魚肉切成絲,拌上佐料後食用,或將捕獲的小魚去掉頭和內臟食用,或者明火燒食。經常捕捉魚蝦的人、飯店廚師或家庭主婦處理生魚後不洗手就拿食物吃,切生魚的刀和菜板生、熟不分,這些也均可引起感染。

  此外,肝吸蟲流行病區大多衛生環境較差,群眾健康保護意識不強,居民廁所簡陋,糞便不經無害化處理就給果菜施肥;加上人們常用小魚或魚頭、魚內臟餵食貓狗,使動物感染嚴重,雨季時人畜糞便汙染水源現象十分普遍,促進了肝吸蟲病的傳播和漫延。

  調查中發現,在我省眾多江湖水系中,有12種淡水魚體內查出攜帶肝吸蟲蟲卵,總感染率為70.12%,其中麥穗魚和草魚的蟲卵檢出率達100%,經常生食這些魚類的結果,十分容易患上膽囊炎、膽管炎、肝脾腫大,嚴重者晚期可出現肝硬化、腹水及併發肝癌、膽管癌。

  目前,我省已將肝吸蟲列為全省重要公共衛生問題和防治重點,並著手製訂食源性寄生蟲病防治方案。

連結什麼是食源性寄生蟲病?

  食源性寄生蟲病,是由於攝入含有寄生蟲幼蟲或蟲卵的或未經徹底加熱的食品而引起的一類疾病。主要有肝吸蟲、旋毛蟲病等。食源性寄生蟲病已成為影響我國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它的感染與人們生食或半生食魚蝦、肉類的飲食習慣以及不注意衛生的生活習慣密切相關。

  隨著畜牧、水產養殖業的快速發展和市場開放、食品供應渠道增加、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飲食模式的多樣化,攝食生鮮和未徹底加熱食品的人越來越多,食源性寄生蟲病已成為新“富貴病”,特別是有吃“魚生”習慣的地區,發病率上升幅度更大。

  據調查資料推測,廣東省約有500多萬肝吸蟲患者,他們大多是“魚生”的追捧者。我國肺吸蟲感染人數達2000萬,主要是由於生吃或半生吃溪蟹和俗稱“小龍蝦”的|蛄而感染。我國旋毛蟲病病人達2000萬,大多數喜食烤肉、涮肉、涼拌生肉等。

  目前,我國還新出現了一些極為少見的食源性寄生蟲病病例,如因生食淡水魚、吞食活泥鰍而患上棘顎口線蟲病、闊節裂頭絛蟲病;吃生的海魚、海產軟體動物患上異件尖線蟲病;吃福壽螺患上廣州管圓線蟲病;生飲蛇血、生吞蛇膽患上舌形蟲病;生吃龜肉、生吞龜血患上比翼線蟲病等。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