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腹瀉的幾種腸炎的臨床特點

小兒腹瀉與腸炎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腹瀉往往是由腸炎誘發。在引起腹瀉的腸炎中,有三種腸炎是其中的生力軍,每年的小兒腹瀉高發季都會捲土重來。

 (1) 輪狀病毒腸炎:是秋、冬季小兒腹瀉最常見的病原。呈散發或小流行,經糞―口傳播,也可透過呼吸道感染而致病。潛伏期1-3天,多發生在6-24個月嬰幼兒,4歲以上者少見。起病急,常伴發熱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狀。無明顯感染中毒症狀,病初1-2天常發生嘔吐,隨後出現腹瀉。大便次數多,量多,水分多,黃色水樣或蛋花樣便,帶少量粘液,無腥臭味。常併發脫水,酸中毒及電解質紊亂。近年報道,輪狀病毒感染亦可侵及多個臟器,可產生神經系統症狀,如驚厥等;50%左右患兒血清心肌酶譜異常,提示心肌受累。本病為自限性疾病,數日後嘔吐漸停,腹瀉減輕,不餵乳類的患兒恢復更快,自然病程為3-8天,少數較長。大便鏡檢偶有少量白細胞。感染後1-3天即有大量病毒自大便中排出,最長可達6天。可用ELISA法檢測病毒抗原,抗體,或PCR及核酸探針技術檢測病毒抗原。

 (2) 諾沃克病毒性腸炎:主要發病季節為9月-4月,發病年齡1-10歲,多見於年長兒和成人。潛伏期1-2天,起病急慢不一。可有發熱,呼吸道症狀。腹瀉和嘔吐輕重不等,大便量中等,為稀便或水樣便,伴有腹痛。病情重者體溫較高,伴有乏力,頭痛、肌肉痛等。本病為自限性疾病,症狀持續1-3天,糞便及周圍血象檢查一般無特殊發現。

(3)侵襲性細菌性腸炎(包括侵襲性大腸桿菌、空腸彎曲菌、耶爾森菌、鼠傷寒桿菌等);全年均可發病,多見於夏季。潛伏期長短不等。常引起志賀桿菌性痢疾樣病變。起病急,高熱,甚至可以發生熱性驚厥。腹瀉頻繁,大便呈粘液狀,帶膿血,有腥臭味。常伴噁心、嘔吐、腹痛和裡急後重,可出現嚴重的中毒症狀如高熱、意識改變、甚至感染性休克。大便鏡檢有大量白細胞及數量不等的紅細胞。糞便細菌培養可找到相應的致病菌。其中空腸彎曲菌常侵犯空腸和迴腸,且有膿血便,腹痛甚劇烈,易誤診為闌尾炎,亦可併發嚴重的小腸結腸炎,敗血症、肺炎、腦膜炎、心內膜炎、心包炎等。研究表明格林―巴利綜合徵與空腸彎曲菌感染有關。耶爾森菌小腸結腸炎,多發生在冬季和早春,可引起淋巴結腫大,亦可產生腸繫膜淋巴結炎,症狀可與闌尾炎相似,也可引起咽痛和頸淋巴結炎。鼠傷寒沙門菌小腸炎,有胃腸炎型和敗血症型,新生兒和〈1歲嬰兒尤易感染,新生兒多為敗血症型,常引起暴發流行。可排深綠色粘液膿便或白色膠凍樣便。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