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生素A缺乏病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

1、飲食不當 嬰兒初生時其肝臟儲存的維生素a很少,很快被消耗盡,但初乳中含量極高,人乳和牛奶是嬰兒所需維生素a的主要來源,其他食物如蔬菜、水果、蛋類和肝等都能供給足夠的維生素a。故適當地飲食能供足夠的維生素a,不至引起缺乏。但嬰兒時期食品單純,如奶量不足,又不補給輔食,容易引起亞臨床型維生素a缺乏症。乳兒斷奶後,若長期單用米糕、麵糊、稀飯、去脂牛奶乳等食品餵養,又不加富含蛋白質和脂肪的輔食,則可造成缺乏症。

  2、消化系統疾病 消化系統的慢性疾病如長期腹瀉、慢性痢疾、腸結核、胰腺疾病等可影響維生素a的吸收。肝臟是維生素a代謝和儲存的主要器官,膽汁中的膽酸鹽能乳化脂類,促進維生素a的吸收,並能加強β-胡蘿蔔素-15,15´-加氧酶的活性,促進其轉化為視黃醇,故患肝膽系統疾病如先天性膽道閉鎖、慢性肝炎時,易致維生素a缺乏症。對各種病毒所致的肝炎或併發於感染疾患的中毒性肝炎,也可引起維生素a缺乏症,應加警惕。

  3、消耗性疾病 如慢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遷延性肺炎、麻疹等,在維生素a攝入不足的基礎上,因維生素a消耗增加而出現症狀。此外,長期攝入礦物油(如液體石臘等)、新黴素及氨甲喋呤等藥物也能影響維生素a的吸收。惡性腫瘤、泌尿系統疾病可增加維生素a的排洩。蛋白質缺乏影響視黃醇轉運蛋白的合成,致維生素a在血漿中嘗試降低,從而發生缺乏症狀。

  4、甲狀腺功能低下和糖尿病 都能使β胡蘿蔔素轉變成視黃醇的過程發生障礙,以致維生素a缺乏,而血液與面板都累積較大量的胡蘿蔔素,很像黃疸,但球結膜不顯黃色。

  5、鋅缺乏 與維生素a結合的前白蛋白及維生素a還原酶都降低,使維生素a不能利用而排出體外,也可發生維生素a缺乏症。近年報道營養狀況改變,對維生素a的利用也有影響。

  維生素a以兩種形式存在,即β-紫香酮(β-ionone)及其衍生物和維生素a原,又稱類胡蘿蔔素(carotenoids),與會者皆為脂溶性。前者是不飽和的一元醇類,以視黃醇(維生素a1)及3-脫氫視黃醇(維生素a2)的形式在體內起作用。維生素a1存在於哺乳類動物及海產魚類的肝、脂肪、乳汁和蛋黃內;維生素a2存在於淡水魚的肝及食這些魚的鳥體內,後者的生物效價僅為前者的40%。類胡蘿蔔素是一種烯烴類化合物,主要來自植物,其中最重要的是β胡蘿止素-15,15´-加氧酶裂解,生成兩個分子的視黃醇,經腸粘膜的淋巴管到運至肝臟內貯存。食物中的視黃醇在小腸粘膜與棕櫚酸(palmitic acid)結合成棕櫚酸視黃脂後摻入乳糜微粒,透過淋巴管轉動,被肝臟所攝取和儲存。應機體需要,水解成遊離的視黃醇,與血漿中特異的轉運蛋白即視黃醇結合蛋白(retinol binding protein,rbp)及前白蛋白結合而被轉運到其它組織。維生素a及胡蘿蔔素均是相對穩定的化合物。耐熱、酸、鹼,不溶於水,在油脂內穩定,受一般烹調過程的影響較小,維生素c、e等抗氧化劑可能強其穩定性。

  維生素a的主要功能為:①構成視覺細胞內的感光物質,維持暗光下的視覺功能。人體視網膜中的杆細胞含有感光物質視紫質(rhodopsin),這是由11-順型視黃醛(11-cisretinol)和視蛋白(opsin)結合而成,是暗光下視物必需的物質。此種結合是連續反應,需要酶和能量。一個視紫質分子內只有一個視黃醛分子。視紫質經光照後,11-順型視黃醛變成全反型視黃醛(alltians-retinol),後者不能與視蛋白結合,而與它分離,這個過程稱為漂白。此時在暗處不能看清物體。經過一系列化學反應又變成11-順型視黃醛,再與視蛋白重新結合成視紫質,它是感弱光物質,其合成減少時,人體對弱光敏感度降低,暗適應力減弱,嚴重者產生夜盲。視紫質需不斷再生更新,故需不斷補充維生素a以維持對暗適應的能力。②維持細胞膜的穩定性,保持面板及粘膜上皮細胞的完整與健全;③促進骨骼與牙齒的正常生長;④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及屏障系統抗病能力;⑤維持生殖系統正常功能;⑥β-胡蘿蔔素可減輕紅細胞卟啉病患兒對光的敏感度,從而使症狀減輕。

  當維生素a缺乏時,上述生理過程不能正常進行,從而導致一系列臨床表現。

  維生素a缺乏的主要病理變化為上皮細胞改變,先見萎縮,繼起增生性反應,由原來的立方或柱狀上皮化生為復層鱗狀上皮,其表層過度角化,並易脫屑。身體各部的上皮組織並不同時變形,變形的程度也不同。一般發眼結膜和角膜的病變最為顯著,其次為呼吸道、淚腺、涎腺、食道粘膜、胰管、泌尿和生殖系統的上皮細胞都能引起同樣變化。面板過度角化時,皮脂腺、汗腺均見萎縮。經治療後,以上病理改變逐漸消失。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