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經後子宮出血要高度警惕

絕經後子宮出血的現象是常見的老年婦女疾病之一,老百姓俗稱“倒開花”。絕經後子宮出血是女性生殖道惡性腫瘤的危險訊號,是癌症的一種徵兆。但現在大家的保健意識都提高了,引起絕經後子宮出血的惡性腫瘤的發生率在逐年降低,而由於生殖道炎症和非器質性因素引起的絕經後出血已成為常見現象。

據外一科專家瞭解,在異常出血的婦女中,約有25%是由器質性疾病引起。其餘75%是由影響生殖系統調控的激素紊亂所致。這些激素是由下丘腦、垂體產生,在生育年齡的婦女中很常見,這種型別的出血,稱為子宮功能性出血。青春期前和絕經後子宮出血,都是不正常出血,所以我們一定要加以重視。

針對絕經後子宮出血,婦科主任指出,絕經後子宮出血沒有明顯的週期性,出血量多少也不規則,它和正常月經有明顯區別,像宮頸癌、子宮內膜癌的出血量就較大,發生率不高卻很危險。一般來說,絕經後出血患者年齡越大,出血時間距絕經年齡越遠,其惡性腫瘤的發生率越高。反之,絕經後時間短,年齡較小的婦女,絕經後出血一般是良性疾病引起的。

引起絕經後子宮出血的原因:

1、惡性腫瘤。

以往認為絕經後子宮出血的惡性腫瘤發生率很高,故認為絕經後子宮出血是惡性疾病的訊號。但近年發現,惡性腫瘤僅為絕經後出血病人的少部分,國內報道高的發病率約為22.7%,低的發病率僅為8.8%。能引起絕經後子宮出血的惡性腫瘤中,子宮內膜癌最為多見,次為子宮頸癌,卵巢惡性腫瘤相對少見。儘管惡性腫瘤在絕經後子宮出血病人中所佔比例不是很高,仍要提高警惕,對原因不明的絕經後子宮出血患者,要重複檢查,嚴格隨訪,以便早期診斷和治療,提高老年婦女的生活質量。

2、功能性子宮出血。

根據臨床調查結果發現,在絕經後子宮出血的病人中,有半數以上並無明顯器質性病變,而是由於內分泌失調所致的功能性子宮出血,成為絕經後出血的主要病因。醫學專家對此是這樣解釋的:絕經後婦女體內促卵泡成熟激素偏高,刺激卵巢中的間質細胞分泌雌激素,對子宮內膜產生積累刺激作用,導致子宮內膜和子宮頸發生不同程度的增生,甚至形成息肉。

但這種激素分泌不穩定,波動性大,故當激素分泌水平下降時,子宮內膜增生便會突然中斷而發生脫落出血,形成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由此可見,對絕經後子宮出血病人在排除器質性病變後,應先行陰道B超檢查以瞭解子宮內膜厚度,必要時診刮,協助診斷功能性子宮出血及與子宮內膜癌鑑別。一般情況下,功能性子宮出血雖內膜增生,但內膜厚度一般不超過4毫米。如果超過4毫米應做診刮,以排除或發現子宮內膜癌。

3、生殖道炎症。

隨著絕經時間的延長,婦女體內性激素水平日趨低下,子宮內膜逐漸萎縮,陰道黏膜也呈現萎縮變化。子宮內膜及陰道黏膜的萎縮變化,由此引起區域性抵抗力降低而易受細菌衣原體等病原微生物侵襲,導致子宮內膜炎,子宮頸炎和陰道炎發生。在炎症基礎上,淺表的毛細血管易受損傷,少數可形成淺表潰瘍,從而引起出血。大約有1/3的絕經後子宮出血是與生殖道炎症有關。

因此,一方面要加強絕經後的生殖道衛生保健環節,另一方面可給予小量性激素補充治療,預防生殖道炎症發生和發展是關鍵。同時,對絕經後子宮出血患者進行檢查時,應注意有無生殖道炎症,一旦確診應積極處理,可減少出血現象。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