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糖尿病是由遺傳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一組以慢性高血糖為主要特徵的臨床綜合徵。

主要有四種類型,即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其他特殊型別糖尿病。

中國是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數最多的國家,2013年,中國糖尿病患病率為10.9%。過去30年來,中國糖尿病患病率急劇增加,2型糖尿病尤為顯著,約佔糖尿病總人數的95% 。

1型和2型糖尿病目前病因尚不明確,但其發病與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密切相關;妊娠糖尿病和妊娠期體內激素變化有關;特殊型別糖尿病主要由基因突變導致。

主要症狀:多尿、多飲、多食、體重減輕(俗稱“三多一少”),此外還有飢餓加劇(主要體現在容易飢餓)、口乾、疲乏、視力模糊等症狀。

治療重點是將血糖維持在目標範圍內,並採取措施延緩併發症的發生。包括規範飲食、規律鍛鍊、降糖藥物、定期檢測血糖水平、進行併發症的檢查等。

疾病的主要危害:如果血糖沒有得到足夠控制,會引起多種併發症,急性併發症包括低血糖症、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滲性昏迷;慢性併發症包括大血管併發症(心血管病變和腦血管病變)、微血管併發症(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腎病)、糖尿病神經病變、尿路及面板感染等。

日常生活中要健康飲食,積極鍛鍊,保持健康體重,定期監測血糖,遵醫囑服藥。

“三多一少”是糖尿病比較典型的症狀,出現這些症狀患者應及時就診。

出現哪些情況應及時就醫?

出現下述情況應及時及就醫:

  • 多飲、多食、多尿、體重減輕。
  • 視覺模糊。
  • 面板針刺感、觸覺異常。
  • 腳踩棉花感。

若出現昏迷,應立即就醫或撥打120。

建議就診科室

  • 內分泌科

如何診斷糖尿病?

醫生一般通過採血檢測兩次不同天的空腹血糖(FPG)、餐後2小時血糖(P2hPG)或者一次空腹血糖和餐後2小時血糖,即可確診。

  • 空腹血糖:即禁食8~10小時、早晨未進食時的血糖,連續兩次空腹血糖≥7.0毫摩爾/升,即診斷為糖尿病
  • 口服糖耐量試驗(OGTT):即禁食8~14小時後、飲用含有75克葡萄糖粉的液體,然後每30~60分鐘測量一次血糖水平,共持續3小時。2小時血糖≥11.1毫摩爾/升,即診斷為糖尿病。
  • 糖化血紅蛋白(HbA1c)檢測:是一項簡單的血液檢查,可以顯示過去2~3個月內平均血糖水平。HbA1c水平為6.5%或更高可能意味著患有糖尿病。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有沒有症狀?嚴重程度如何?每次持續多長時間?已經出現了多久?
  • 發作時是否測血糖?
  • 是否口服降糖藥或注射胰島素?
  • 是否吸菸、是否喜歡大量飲酒?
  • 平時是否有規律的體育運動?飲食方面有什麼偏好?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我是怎麼患上糖尿病的?能治好嗎?
  • 我需要做哪些檢查?要吃哪些藥?醫保能報銷嗎?
  • 我應該怎麼治療?能否根治?
  • 我是否需要調整某些生活習慣?
  • 是否需要定期門診隨訪?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定期監測血糖:在醫生指導下,學會在家監測血糖水平(包括空腹血糖、餐後2小時血糖),並學會如何識別和治療高血糖或低血糖,以及如何處理低血糖。
  • 飲食:膳食多樣化、少食多餐、定時定量,合理控制總熱量,避免不規律進食、暴飲暴食。多使用粗纖維食物,如穀物、麥片等,避免進食流質或半流質食物(稀飯等)。
  • 控制食鹽攝入:每日食鹽攝入量不超過6克,伴腎病或高血壓的患者,應低於3克。
  • 規律鍛鍊:選擇慢跑、太極、瑜伽、騎車、游泳等中低強度有氧運動,每週至少運動5天,每次運動30分鐘。
  • 戒菸限酒:吸菸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應戒菸。每日飲酒不應超過1~2份標準量(1份標準量為啤酒285毫升,紅酒100毫升,白酒30毫升)。
  • 足部和面板檢查:學習觀察腳部和面板是否有異常,一旦發現應及時就診。
  • 定期檢查眼底:應每年進行1次眼底檢查,以瞭解是否發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糖尿病目前還無法治癒,但有效規範的治療,能夠消除糖尿病症狀、維持正常的生活質量。目前主要的治療方式為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

胰島素注射

胰島素按起效的快慢和作用時間長短分為速效胰島素、短效胰島素、中效胰島素、長效胰島素四類。

  • 速效胰島素:常用藥物有賴脯胰島素和門冬胰島素。
  • 短效胰島素、中效胰島素:常用藥物有人胰島素和動物胰島素。
  • 長效胰島素:常用藥物有甘精胰島素和地特胰島素。

口服降糖藥

  • 雙胍類:主要用於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或與其他藥物聯合應用。
  • 磺脲類和非磺脲類胰島素促泌劑:主要用於2型糖尿病、雙胍類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可以聯用。
  •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主要用於2型糖尿病,降低餐後血糖。
  • 噻唑烷二酮類藥物:可改善胰島素抵抗,主要用於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
  • 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劑(DPP-Ⅳ抑制劑):用於2型糖尿病患者,單獨使用不引起低血糖。
  • 鈉-葡萄糖共轉運蛋白2(SGLT-2)抑制劑:可以促進尿液中葡萄糖的排出、從而降低血糖,臨床研究發現,該類藥物對於某些心血管疾病和腎臟病變的患者有益。

GLP-1 受體激動劑或類似物

  • 需皮下注射。
  • 可以促進胰島素釋放、減少胰高血糖素釋放、減少攝食、增加能量消耗、延遲胃排空等,因此在降低血糖的同時,還具有顯著的降低體重作用。
  • 目前國內市場常用:利拉魯肽、艾塞那肽、貝納魯肽等,現在有每週用藥一次的周製劑面世。

手術治療

糖尿病患者的代謝手術治療本質是一種減肥手術,通過減重來改善肥胖,從而發揮控制血糖的作用。

  • 主要適用於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
  • 通過腹腔鏡進行的各種減肥手術最常用,併發症最少。
  • 由於不同糖尿病患者情況不同,是否需要手術治療請諮詢醫生。

此外,還有胰腺移植(目前尚未在臨床廣泛應用)和胰島素細胞移植(目前尚處於臨床前研究階段)。

其他治療方法

  • 生活方式干預,包括控制飲食、積極鍛鍊、減肥、戒菸限酒等。

疾病發展和轉歸

目前這一疾病尚無法治癒。

  • 如果血糖長期控制不良,當出現感染、治療不規範等誘因時,可發生酮症酸中毒等急性併發症,危及生命安全;另外,且隨著病情的進展,還可出現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腎病、糖尿病大血管併發症、糖尿病神經併發症、糖尿病足等各種慢性併發症。
  • 經有效規範的治療,可使血糖長期控制在合理範圍內,延緩併發症的發生,降低病殘和致死率,維持良好的生活質量。

糖尿病的病因十分複雜,不同型別的糖尿病其病因也存在明顯差異。

發生糖尿病的原因是什麼?

  •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確切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1型糖尿病可能與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和自身免疫因素有關;2型糖尿病,為多基因和多環境因素共同參與作用的結果。
  • 妊娠糖尿病主要和妊娠期體內激素變化有關。
  • 特殊型別糖尿病主要由於基因突變導致。

哪些人為糖尿病高危患者?

  • 肥胖或超重者。肥胖定義為身體質量指數(BMI)≥28。
  • 長期高糖高脂飲食的人群。
  • 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如辦公室職員,司機等。
  • 長期過量飲酒的人群,尤其是空腹飲酒。
  • 高血脂、高血壓患者。
  • 直系親屬(母親、父親、兄弟姐妹)有糖尿病病史。
  • 病毒感染人群可能也有風險,如腮腺炎病毒、風疹病毒、鉅細胞病毒等感染。

糖尿病的典型症狀就是俗稱的“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飲、多食、體重下降。多見於血糖明顯升高、且持續一段時間時。

糖尿病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糖尿病的常見症狀包括:

  • 多飲:常感覺口渴,頻繁排尿導致體液不足,從而引起脫水。
  • 多食:容易感覺飢餓,這是由於很多供能物質通過尿液丟失,機體處於能量缺乏狀態。
  • 多尿:尤其是夜尿增多(正常人夜間排尿2~3次,總夜尿量為300~800毫升)。
  • 體重下降:本來為身體提供能量的葡萄糖隨尿液排出,加之身體脫水。
  • 非常疲乏:與飢餓的原因相同。機體無法利用食物中的能量,也無法獲得所需能量。
  • 視力模糊:晶狀體(眼球的重要組成部分)中糖分積聚,造成它吸收多餘的水分到眼內,引起晶狀體形狀的改變,引起視力模糊。

糖尿病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常見併發症包括急性併發症和慢性併發症。

急性併發症包括

  • 酮症酸中毒,1型糖尿病患者更容易發生。
  • 非酮症高滲性昏迷,多見於2型糖尿病。

慢性併發症包括

  •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糖尿病最常見的微血管併發症,可導致視力下降和失明。
  • 糖尿病腎病:早期患者可以沒有症狀,多是發現泡沫尿等情況才有所察覺,之後可能會出現足部、腿部或全身腫脹,嚴重者可發展為腎功能不全。
  • 動脈粥樣硬化:可表現為下肢冰涼、疼痛、感覺異常和間歇性跛行。
  • 糖尿病神經病變:常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可變現為肢端麻木、針刺感、灼熱等。
  • 糖尿病面板黏膜感染:是一種非特異性的體內鈣尿病面板病變,常見於血糖控制不佳患者。

  • 糖尿病大皰病:是糖尿病的特異性面板病變,皰疹邊界清楚,壁薄透明,內含清亮液體,多位於四肢末端。
  • 糖尿病足:是導致糖尿病患者截肢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現在足部的感染、潰瘍和壞疽。

由於糖尿病病因不明,目前還沒有特異而有效的預防方法。但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對預防疾病發生,或避免疾病進一步加重有益處。

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 飲食習慣的調整:三餐規律,控制總熱量的攝入,可少食多餐。
  • 保持健康體重:肥胖或超重的糖尿病前期人群應注意減肥,並使體質指數長期維持在健康水平(BMI為18.5~24kg/m2 )。
  • 積極鍛鍊,有助於提高免疫力,目前認為低強度、持續時間長的運動專案比較好,如散步、慢跑和游泳。
  • 避免久坐不動,坐1個小時就要起身活動5分鐘。
  • 積極控制高血脂、高血壓。
  • 若直系親屬患有高血糖,應每年進行一次血糖檢測。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